鹤立鸡群,即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出处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jī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典故。一鹤立鸡群 晋朝皇室有个侍卫官中嵇绍,一次他跟着皇帝出去打仗,结果被敌人包围,其他人都只顾自己逃命只有...
鹤立鸡群出自东晋·戴逵《竹林七贤论》。成语典故 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郡铚(今宿县西南)人,魏晋时期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曹魏正始年间,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常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的竹林之下,纵酒放歌,谈玄论道,故世谓“竹林七贤”。在政治上,嵇康...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鹤立鸡群与潘岳鬓白鹤立鸡群 典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记载,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嵇绍)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则回答:“君未见其父耳。”意指嵇绍的才能和仪表在众人中非常突出,但还未及其父嵇康。释义:后遂用“鹤立鸡群、出群野鹤、野鹤姿、嵇鹤...
鹤立鸡群的典故来源于晋代戴逵的《竹林七贤论》中对嵇绍的描述。具体内容和意义如下:故事来源:在《竹林七贤论》中记载,嵇绍入洛时,因其气度非凡,有人对王戎形容他“昨日在人群中初见嵇绍,他昂扬的姿态仿佛野鹤立于鸡群”。人物背景:嵇绍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身材高大,容貌英俊...
鹤立鸡群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它出自以下两处典故: 《竹林七贤论》:其中记载“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这句话描述了嵇绍在人群中的出众气质。 《世说新语·容止》:也有类似描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