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故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公元前354年,魏国将军庞涓包围了赵国的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往救援。孙膑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迫使庞涓从邯郸撤退。孙膑预见到庞涓会设伏兵于桂陵(今河南长垣),...
在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故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公元前354年,魏国将军庞涓包围了赵国的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往救援。孙膑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迫使庞涓从邯郸撤退。孙膑预见到庞涓会设伏兵于桂陵(今河南长垣),便指挥齐军在桂陵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因此而得名“围魏救赵”。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发生在秦朝末年。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项羽的起义军大破秦军,迫降章邯,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这个故事体现了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因此成语“破釜沉舟”由此而来。2024-11-08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4:58:1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上海贡苒网络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及其衍生出来的成语

    1. 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对曹操的大军,诞生了成语和典故:草船借箭,表达了智谋和机智;既生瑜何生亮,形容才能相当,互相辉映;苦肉计,揭示了隐藏的策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意味着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待最后一个关键因素。2. 淝水之战,东晋对阵前秦,产生了成语: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

  •  百度网友f36e8a9 古代“以少胜多”的故事有哪些?

    昆阳之战,爆发于更始元年(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 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 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军的主力,撞响了新莽 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它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

  •  李晶环 以少胜多的案例有哪些?

    官渡之战(199年-200年)是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展开的战略决战,以曹操获胜告终。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力量发生转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公元前354年,魏国将军庞涓包围了赵国的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往救援。孙膑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迫使庞涓从邯郸撤退。孙膑预见到庞涓会设伏兵于桂陵(今河南长垣),...

  •  上海贡苒网络 马隆以少胜多有怎样的典故?

    无法自拔。晋军则趁机回师反击,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马隆在这场战斗中利用磁铁矿的特性,吸住敌方的武器,使对方误以为晋军使用了神秘的力量。这一战术的运用,充分展示了在军事冲突中如何利用环境优势,实现以少胜多的战例。这告诉我们,在战争中,巧妙利用现有条件,出奇制胜是至关重要的。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