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故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公元前354年,魏国将军庞涓包围了赵国的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往救援。孙膑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迫使庞涓从邯郸撤退。孙膑预见到庞涓会设伏兵于桂陵(今河南长垣),...
在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故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公元前354年,魏国将军庞涓包围了赵国的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往救援。孙膑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迫使庞涓从邯郸撤退。孙膑预见到庞涓会设伏兵于桂陵(今河南长垣),便指挥齐军在桂陵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因此而得名“围魏救赵”。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发生在秦朝末年。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项羽的起义军大破秦军,迫降章邯,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这个故事体现了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因此成语“破釜沉舟”由此而来。2024-11-08
球球词典 阅读 28 次 更新于 2025-07-27 05:05: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公元前354年,魏国将军庞涓包围了赵国的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往救援。孙膑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迫使庞涓从邯郸撤退。孙膑预见到庞涓会设伏兵于桂陵(今河南长垣),...

  •  5337Z07 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有:巨鹿之战,彭城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虎牢关之战,鄱阳湖之战,长勺之战。1、巨鹿之战:巨鹿之战发生于秦朝末年,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山东六国的王室后人也趁机复国。不过,此时的秦朝仍具有一战之力。特别是秦朝名将章邯、王离统帅的40万大军...

  • 涂山苏菲亚 历史以少胜多四大战役

    历史上四大以少胜多的战役分别是牧野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末期,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决胜战。周朝军队4.2万人,商朝军队约17万人。战役中商朝军队“临阵倒戈”,转身攻击商纣王,导致商朝土崩瓦解,周武王获胜。巨鹿之战:秦朝末期,项羽率领约2万楚国军队,与秦...

  •  铁血知识局 风声鹤唳出自哪场战役

    “风声鹤唳”出自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这是一场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之间的著名战役,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当时,前秦首领苻坚率八十万大军进攻东晋,企图统一中国。东晋君臣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唯有丞相谢安镇定自若,精心安排作战事宜。他了解到前秦军队虽人数众多,但内部不稳定,且长途跋涉后士气低...

  •  上海贡苒网络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及其衍生出来的成语

    1. 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对曹操的大军,诞生了成语和典故:草船借箭,表达了智谋和机智;既生瑜何生亮,形容才能相当,互相辉映;苦肉计,揭示了隐藏的策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意味着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待最后一个关键因素。2. 淝水之战,东晋对阵前秦,产生了成语: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