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义是,魏晋换代时期,著名权臣司马昭想要篡位,夺取曹魏天下的野心,早就暴露给天下人知道了,哪怕随便问一个路边人都知道这个事情。后来引申出去,把某人心里的想法搞得众人都知道的这种事,就称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该歇后语,并不是关于【空城计】的歇后语,它和诸葛亮戏弄司马懿的【空...
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这个是出自一个典故: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
“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能清楚地察觉。” 他不愿默默接受被废黜的耻辱,决定当天与臣子们一起主动对抗。自此以后,“路人皆知”这个成语便被用来形容某人的意图或秘密已经众所周知,任何人都能轻易察觉。这个典故反映了皇帝对于权力变动的敏感和决绝,也揭示了司马昭野心被公开认同的历史背景。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成语不仅仅是一种对野心家的警示,更是一种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它提醒人们,当权者的野心往往不会被轻易掩盖,人们应该保持警惕,防止被野心家的表面言行所迷惑。同时,这一成语也强调了社会舆论的力量,当公众对于某种行为或意图产生共识时,就难以被掩盖或否认。...
公元260年,曹魏皇帝曹髦愤慨地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歇后语,意指司马昭意图篡位,此心人尽皆知。然而,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入分析,司马昭在当时可能并未急于实施篡位之举,他或许被人误会了。一、司马昭的篡位条件尚未成熟 曹髦之所以认为司马昭要逼他退位,是因为自高平陵政变以来,曹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