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的典故?

“一鸣惊人”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故事,当年楚庄王执政,三年内不发布任何命令,不理朝政,别人假借问三年不展翅、不飞翔的鸟是什么鸟,来问他这是要干嘛。楚庄王说,鸟三年不飞翔,是为了生长羽翼,自己三年不执政是为了更好的观察民意,和朝中各项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有都摸清楚了,才能制定...
一鸣惊人的典故?
“一鸣惊人”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故事,当年楚庄王执政,三年内不发布任何命令,不理朝政,别人假借问三年不展翅、不飞翔的鸟是什么鸟,来问他这是要干嘛。楚庄王说,鸟三年不飞翔,是为了生长羽翼,自己三年不执政是为了更好的观察民意,和朝中各项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有都摸清楚了,才能制定合理决策。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由此,这个成语就在民间传播开来。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世事纷纷扰扰,先是有齐桓公、晋文公称霸,其他国家也竞相发展经济,力图在中原取得霸权。
楚庄王,是楚穆王的儿子,公元前613年开始执政,刚才提到他不走寻常路,一般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却沉默三年。等三年隐忍过后,终于开始作为,先后废除楚国不合理的政令,然后铲除奸佞,选材举能,国力一天天强盛,后来又大战齐军、晋军,终成一方霸主。

后人用“一鸣惊人”比喻一个人平时没什么突出的表现,当等到机会来临的时候,表现突出,让人惊叹。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诸子百家韩非子的经典著作 《韩非子·喻老》中:“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这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认识人的时候,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入事物的本质去观察、去思考。要知道人不可貌相,有时候人的不作为,正是他隐忍不发、养精蓄锐的时候。
2023-02-01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5:04:2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宸辰游艺策划 中华文化故事:一鸣惊人的典故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句成语源自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用来形容那些平时默默无闻,突然之间展现出非凡才能的人。故事发生在齐国,主角名叫淳于髡。他身材矮小,但口才了得,善于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规劝君主。他多次代表齐国出使其他诸侯国,总能以智慧和口才赢得尊重和赞誉。齐威王是一位有才智的君...

  • 一鸣惊人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楚庄王的故事。具体来说: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楚庄王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动态及让别国放松警惕,三年间未发布任何政令,朝政无作为,导致百官担忧。楚庄王行为: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出宫打猎游玩或在后宫与妃子喝酒取乐,并通令全国,禁止任何人劝谏,违者处以死罪。右司马...

  • 一鸣惊人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原文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

  • 1、一鸣惊人的典故是是齐威王,出自《史记 滑稽列传》。2、春秋时期,齐威王非常聪明,但很贪玩。整日不理朝政,也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违反他的规定,就会被处以死刑。3、这样过了三年,政治混乱,国家危亡。临近的魏国也时常派兵攻打。大臣们都不敢劝谏。有一个能臣叫淳于髡,个子不到七尺,辞令...

  • 一鸣惊人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具体故事如下: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楚庄王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动态和让别国放松警惕,三年没有发布政令,每天沉迷于打猎游玩和后宫享乐,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违者处以死罪。右司马的劝谏:楚国右司马看到国家形势不利,决定用猜谜语的方式暗示楚庄王。他问楚庄王有一...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