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习了十天仍然没有进展。师襄子建议他可以尝试新的内容。孔子回答说,他虽然已经熟悉了曲子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技巧。2.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再次鼓励孔子,认为他已经掌握了技巧,可以学习新曲。然而,孔子表示他还没有领会到曲子的意境和志趣。3. 又过了一...
人琴俱亡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它讲述了两个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们之间无法替代的纽带。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伤逝》中,后来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一个表达怀念和悲伤的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王献之和王徽之两位书法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和他的哥哥王徽之感情深厚。...
关于琴的传说,流传着两个经典故事。首先,"高山流水"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深厚友谊。俞伯牙怀抱古琴,前往拜访钟子期,得知好友已逝,悲痛之余,他感慨世间再无知音,于是在子期墓前痛哭,甚至不惜将价值连城的古琴摔碎,以表达他的悲痛和对失去知音的深深遗憾。另一个故事是"对牛弹琴",公明仪这位琴艺...
关于“人琴俱亡”的历史典故:“人琴俱亡”的典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伤逝》。故事讲述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和其弟弟王献之之间的深厚感情。王献之去世后,王徽之得知消息悲痛欲绝,前往奔丧时在灵床上坐定,要求取来献之生前最喜爱的琴弹奏以寄哀思,但琴弦始终调不好,...
蔡邕救琴的典故如下:东汉灵帝在位的时候,有个大臣名叫蔡邕,蔡邕爱好音乐,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有一次,蔡邕经过吴地,看见有人把一块桐木“噼噼啪啪”当柴烧,忙说:“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块做琴的难得的好材料啊。”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