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1、 典制和成例。故,故...
典故是不是道理
不是。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1、 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出处】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讌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示例】 《北史·高隆之传》:“隆之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压角之来莫究其始,开元礼及累朝典故并无其文。” 清·田兰芳《蓬莱(袁可立别业)纪胜杂体小引》:“则是编也,亦可备蓬瀛之典故,以资取信。”
2、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出处】 清昭梿《啸亭续录·大戏节戏》:“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 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一》:“语杂诙谐皆典故,老传著述岂初心。”
【示例】老舍《茶馆》第三幕:“‘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道理,道之理也,因果逻辑也。大道无形生育万物,大道无情运行万物,大道无名养育万物。道之理者唯自然也。自然之理者,顺道者昌盛,逆道者衰亡。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理之本
因果,逻辑。
道理者,无理也(无理:非无理,非有理也,理因我有,亦因我无,无我理本非有非无)。道生育养育万物而不辞,有功不恃,不居其名,不嫌丑恶,不羡善美,不杀万物,不贵其德。不自为大,不为万物主。以道无我,故无情,无名,无功,无德,亦无理,亦无道等一切,可名不可名不可尽言。
道理独立时为无,无道理即是道理。相对时为无我,无我即是天理,天理即是道理。
《道德经》云: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故真正有道理之人无我,了知一切无分别。心中不存任何道理,更不以有道理自居,不为万物作主,不自见,不自是,不自大,功成不居其名。随缘辅助万物而无善之心。
道理之端
道理之端者,阴阳也。人以善恶、好坏、是非、有无、美丑、对错、大小、黑白、上中下、等不可尽言,相对而为道理。此道理者非善即恶,非恶即善。本无善恶,而强名为善恶。
《道德经》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如一个人本无善恶,在善人群体中,相对于这个人群此人被认定为不善、不好的人甚至是恶人。这就是道理。而在恶人群体中,相对于这个群体此人被认定为不恶、不坏的人甚至是善人。这也是道理。
如一个人在中国不穿衣服出去工作,相对于其它人,这个人就是不正常。这个人不正常就是道理。如果这个人在非洲一些习惯不穿衣服的地方,不穿衣服出去工作就是正常人。而穿衣服出去工作反而是不正常的。这就是道理。
故有道理之人,以阴阳相对为道理。与万物相对立,为万物做主,为万物定性。无中生有。无故谤毁万物赞赏万物,驱使万物,握生杀之机。自居功劳,自是人非,自见自大,各有所执。总之以自己或自己的群体(物种、形象、形状等不可尽言)相对于万物所想到的理由叫做道理。
道理之末
道理之末者,无道也,逆天也。道理是人定的,每一个人,每个群体,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地点,每一种状态,同一个人,同一个群体,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一种状态等等不可尽言,只要有一样有变化,就会得出不同的道理。得出的道理此次跟上次比人们称为进步,却又每次跟过去矛盾、相反,或相近不同。
执着道理者,把每一次新的道理的感悟,都称为进步。似乎这种对道理的感悟是无穷无尽的。每一次都说是对的,可是又每一次推翻以前的道理。每个道理都可以说是荒唐的,又可以说是目前情况下最好的。
道理是思考或总结的,世界上的道理是人们思考来的,说道理的人从来没有实践过。或有人实践过,但他认为这个道理不够完美,一生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追寻。只有一个道理是人们实践后总结的。这个道理就是没有道理,任天道自然运化。
道理之末的最基本定义是以自己或自己的群体(物种、形象、形状等不可尽言)相对于万物所想到的理由叫做道理。
纵观天下古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和婆却相反相争。最终都会有一方放下自己的道理,或双方都放下道理,或双方都不那么执着,求同存异,才可以谈笑风生,开怀畅饮,其乐融融。道理本无害,而人执道理就会生杀万物。道理本无益,放下了道理就会普天同乐。2016-08-14
不是。简单一点,顾名思义:典型的故事。是故事。当然,故事会包含道理,但不是道理。2016-08-14
不是,是指以前有的例子,不一定有道理。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