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桑骂槐典故

在古代军事策略中,有一则典故被称作"指桑骂槐",它源于《易经·师》卦,描述了强大者通过警戒和诱导控制弱者的情景。卦象中,刚中而应,象征着采取强硬措施时,若能得到相应的响应,就能在风险中找到顺利的途径,进而赢得民众的服从。在《三十六计》第五套并战计的第二十六计中,这一策略被进一步...
指桑骂槐典故
在古代军事策略中,有一则典故被称作"指桑骂槐",它源于《易经·师》卦,描述了强大者通过警戒和诱导控制弱者的情景。卦象中,刚中而应,象征着采取强硬措施时,若能得到相应的响应,就能在风险中找到顺利的途径,进而赢得民众的服从。在《三十六计》第五套并战计的第二十六计中,这一策略被进一步运用,强调在治军时,适当的强硬手段可以得到预期的效果,即使面临险境,也能找到顺应的策略。
“指桑骂槐”这一成语,原本意味着表面针对某物,实则暗指他人,即甲乙之间的间接批评。尽管“桑”与“槐”在成语中被提及,但它们并不直接关联。实际上,这些树只是作为象征符号,用来表达更为抽象的意图。与“指桑骂槐”相似的成语,如“指东说西”、“指猪骂狗”等,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寓意指此说彼,以增强表达效果。
在《三十六计》中,“指桑骂槐”作为一计,被用来作为政治和外交策略的一部分,通过看似针对某一对象的批评,实则向真正的目标施加压力,以支持军事行动。在面对不同强度的对手时,这一计谋可以灵活运用,既能通过警告和利诱促使弱者服从,也能通过旁敲侧击震慑强者。
扩展资料释义: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2024-06-11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2 10:59: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指桑骂槐是指表面上指甲骂乙、指东骂西,实际上另有所指,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故事典故:- 春秋时期齐相管仲降服鲁宋: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采用了指桑骂槐的策略。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国,使鲁国感到畏惧并求和,宋国见到齐鲁联盟后,也只能认输求和。管仲通过“敲山震虎”的...

  • 成语“指桑骂槐”有历史典故,含义详解如下: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采用了“指桑骂槐”的策略。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国,以此震慑鲁国和宋国,使鲁国畏惧并立即谢罪求和,宋国见状也只能认输求和。这是“指桑骂槐”策略在军事外交上的运用。- 另一个典故发生在齐景公时期,齐...

  • 指桑骂槐出自两个典故:典故一: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禳苴为将攻打晋、燕联军,并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禳苴与庄贾约定次日中午在营门集合,但庄贾迟迟不到,直到黄昏才带着醉容到达。禳苴非常气愤,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按军法斩了庄贾以严明军纪。此举震慑了全军将士,使得军队战斗力旺盛,后来打了不...

  • 指桑骂槐的原文意思为: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指桑骂槐,表面上是指甲骂乙、指东骂西,但作为军事上的计策,是作战指挥者用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的最有效的暗示手段,以此来慑服部下、树立领导威严。故事典故包括: 典故一: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运用此计。...

  • 在古代军事策略中,有一则典故被称作"指桑骂槐",它源于《易经·师》卦,描述了强大者通过警戒和诱导控制弱者的情景。卦象中,刚中而应,象征着采取强硬措施时,若能得到相应的响应,就能在风险中找到顺利的途径,进而赢得民众的服从。在《三十六计》第五套并战计的第二十六计中,这一策略被进一步...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