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泰山的典故由来是

有眼不识泰山的典故由来是鲁班。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春秋时,鲁国有位巧匠叫公输班,他本领极为高强,既能修造宫殿,又善于创造发明。据说他曾经发明一个木鸢,能在天空中飞翔,所以人们都崇拜他,称他为鲁班大师。鲁班的徒弟不少,他也确实培养...
有眼不识泰山的典故由来是
有眼不识泰山的典故由来是鲁班。
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春秋时,鲁国有位巧匠叫公输班,他本领极为高强,既能修造宫殿,又善于创造发明。据说他曾经发明一个木鸢,能在天空中飞翔,所以人们都崇拜他,称他为鲁班大师。
鲁班的徒弟不少,他也确实培养了不少高徒。他为了保持自己的声誉,对徒弟的要求十分严格。徒弟们学习一段时间后,鲁班都要进行考核,对那些水平很低的,进步不大的要予以淘汰,以保持徒弟的高水平。泰山千里迢迢,慕名而来,拜鲁班为师。

核时就没能通过。鲁班也未问明缘由就将他淘汰了。他闲逛集市时,发现集市的摊群上有很多造型新颖,爱才的鲁班见这情景非常好奇,就向集市上的人们打听,这些竹器是何人所作,他渴望能见到这位竹工艺术的高手。集市上一些人告诉他:这高手是鲁班大师的弟子泰山。
不打听则罢,一打听,才知道这高手竟是被自己淘汰过的弟子,顿时既惊喜又内疚。喜的是自己的弟子竟有如此高强的本领;内疚的是自己当时并没有发现这难得的人才。想起泰山学艺的事,鲁班感慨万千。他深有悔意地对陪同他的弟子们说:“当时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成语寓意:
传说中的鲁班因未对“泰山”全面了解,错将人才逐出师门,而后发出了“有眼不识泰山”的感叹,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泰山又是一座名山,一般是应当被人认识的。而“有眼不识泰山”则可理解为有眼都认不出泰山这座名山,说明自身见闻的浅陋。
鲁班能从内心发出“有眼不识泰山”的自责,正说明他意识到了自身看待问题的片面和错误,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前车之覆而后车之鉴”,成语告诉人们,看待问题应该从多个方面去全面了解,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去待人待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可轻浮傲慢,使自己陷入“有眼不识泰山”的尴尬境地。
2023-03-28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3:50:5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有眼不识泰山”有典故。该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范蠡知道泰山的孔子庙中有孔子的画像,但因为范蠡之前只关注书本知识,从未真正见识过孔子,所以在看到泰山上的孔子画像时并未认出这是孔子。后来有人问他为何没有认出泰山上的孔子像,他便自嘲道:“...

  •  腾云新分享 有眼不识泰山的典故和谁有关,这句话的由来是怎样的

    解析:有眼不识泰山是指有眼睛却不认得地位很高或本领很大的著名人物,这个典故和鲁班的故事有关。这条成语中提到的泰山,并不是指山东省境内的那座名山,而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据传说,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木匠鲁班,曾经招收一批徒弟。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期,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

  • “有眼不识泰山”的典故源于我国古代。在春秋时代,著名的木匠鲁班招收了一批徒弟。他以维护声誉为重,定期淘汰技艺不佳者。其中一个名叫泰山的徒弟,技艺进步缓慢,鲁班因此辞退了他。数年后,鲁班在集市上意外发现,许多做工精巧的竹制家具,技艺高超,顾客争相购买。鲁班对竹器高手心生敬佩,想结识他,...

  •  文暄生活科普 “有眼不识泰山”的由来是怎么样的?

    有眼不识泰山,这个成语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见识浅薄,无法辨识出真正有才华之人的场景。然而,这个成语中提到的“泰山”并非指的是山东境内的名山,而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竹匠泰山的有趣故事,让我们一起探索它的由来。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著名木匠鲁班...

  • 有眼不识泰山的典故由来是鲁班。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春秋时,鲁国有位巧匠叫公输班,他本领极为高强,既能修造宫殿,又善于创造发明。据说他曾经发明一个木鸢,能在天空中飞翔,所以人们都崇拜他,称他为鲁班大师。鲁班的徒弟不少,他也确实培养...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