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诸侯会孟津】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昏庸无道,诸侯叛离而归顺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太公望、周公旦等人辅佐。武王二年,姬发率兵东至孟津(今洛阳市孟津县东北,时为黄河重要渡口),八百诸侯来会,都说可以伐纣,武王则认为灭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退兵。
会盟镇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其镇名源于“八百诸侯会盟津”的历史典故。具体由来如下:历史背景:商朝末年,商纣王昏庸无道、暴虐残忍,社会矛盾激化。西方的周族逐渐强大,周文王有了灭商的念头,但未完成大业就去世了。周武王继位的第二年(公元前1045年),在孟津渡口进行大阅兵,众多方国、部落赶来...
孟津一渡出自八百诸侯渡孟津伐纣的典故。具体解释如下:典故背景: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昏庸无道,导致诸侯叛离并归顺西伯姬昌。事件经过:周文王去世后,武王姬发继位。在武王继位的第二年,他率领军队东至孟津,此时有八百诸侯前来会盟,共同认为可以讨伐商纣。结果:尽管八百诸侯齐聚孟津,但武王认为灭商的...
孟津一渡出自的典故是八百诸侯渡孟津伐纣。具体典故内容如下:时间背景:公元前11世纪。事件起因:由于商纣王昏庸无道,导致诸侯叛离,归顺西伯姬昌。发展经过:周文王去世后,武王姬发继位。在武王二年,姬发率领军队东至孟津。关键事件:八百诸侯前来会盟,一致认为可以讨伐商纣。然而,武王认为灭商的时机尚...
孟津一渡出自“孟津之誓”的历史典故。以下是关于孟津一渡及其相关典故的详细解释:孟津之誓:武王九年,周武王在孟津大会诸侯,据说参加的诸侯和部落首领有八百之多。在这次大会上,周武王举行了誓师仪式,这就是著名的“孟津之誓”。此次会盟使得众多的诸侯开始听从周的指挥,为后来的灭商战争奠定了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