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典故

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郑等国联军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见楚军前来迎战,便守约下令大军后退九十里,兑现了“退避三舍”的诺言。最终在城濮之战中,晋军奋勇作战,战胜了楚军。总结:“退避三舍”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个体现了晋文公信守承诺、以退为进智慧的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典故
球球词典 阅读 1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1:55:3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退避三舍”的典故来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中记载的晋文公与楚成王之间的故事。以下是该典故的详细解释: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至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礼遇。楚成王询问重耳,如果将来重耳返回晋国并当上国君,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的承诺:重耳回答,如果将来晋楚两...

  •  翡希信息咨询 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什么

    “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具体内容如下:典故背景:晋公子重耳在逃亡期间,曾得到楚王的庇护。楚王在收留重耳时,询问他将来如何报答自己。典故内容:重耳承诺,如果将来晋楚两国交战,他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以作为对楚王的报答。典故实践:后来,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

  •  热爱健康生活的小米兔 退避三舍的典故

    退避三舍的典故: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

  •  董冬冬37 退避三舍的故事概括

    退避三舍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的一段经历。为了报答楚王的款待和礼遇,他承诺在将来晋楚交战时,会让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后来,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履行了他的承诺,将军队撤退九十里。此举一方面是为了报答楚王的恩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避免过早与楚军交战。同...

  • “退避三舍”这一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以下是关于“退避三舍”典故的详细解释:来源:该典故源自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具体记载在《左传》的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篇章中。故事内容:故事中,楚成王曾礼遇过重耳。为了报答楚成王的恩情,在随后的城濮之战中...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