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吃鸡肋历史典故

然而,杨修的聪明之举却触犯了曹操的忌讳,曹操以杨修蛊惑军心为由,毫不犹豫地处死了他,这便是著名的“鸡肋”典故的由来。在《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才智被罗贯中描绘得淋漓尽致,他能准确把握曹操的心理变化,却忽视了曹操的疑心重和残酷性格。杨修的过早解读,导致了他的悲剧。他的死,不仅是个案,也...
曹操吃鸡肋历史典故

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对峙期间,因粮草短缺且战局胶着,曹操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日,士兵询问口令,曹操心烦意乱地回答“鸡肋”,寓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个口令被杨修解读为撤军的信号,他鼓励士兵收拾行装。然而,杨修的聪明之举却触犯了曹操的忌讳,曹操以杨修蛊惑军心为由,毫不犹豫地处死了他,这便是著名的“鸡肋”典故的由来。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才智被罗贯中描绘得淋漓尽致,他能准确把握曹操的心理变化,却忽视了曹操的疑心重和残酷性格。杨修的过早解读,导致了他的悲剧。他的死,不仅是个案,也揭示了封建时代谋士在揣测君主心理时的微妙平衡,以及过犹不及的教训。
曹操的“鸡肋”决策,展示了他在困境中的犹豫和无奈,也展现了他在维护军纪和稳定军心方面的坚决。杨修的死,虽然看似是杨修的智谋反误其身,但从深层次看,也是曹操权力斗争中的一种手段,用以消除潜在威胁,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
2024-07-31
球球词典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7-25 20:58:3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誉祥祥知识 曹操吃鸡肋历史典故

    “曹操吃鸡肋”的历史典故概述如下:事件背景:公元219年,曹操率军攻打蜀军时陷入困境,马超的军队挡住了去路,使得曹操军队进退维谷。“鸡肋”口令:在进退两难之际,曹操随口说出“鸡肋”二字作为军令口令。鸡肋意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恰好反映了曹操当时既不愿继续无功而返,又不敢轻易撤军的心情。

  •  翡希信息咨询 鸡肋的典故 鸡肋的典故由来

    典故形成:在一次用餐时,曹操边吃边思考撤军之事,恰逢部将夏侯惇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便随口说了“鸡肋”二字。这一随口之言被杨修听到,他立刻领悟到曹操的心意,认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即汉中之地对曹操而言如同鸡肋,没有多大价值但又难以割舍。于是,杨修开始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 然而,杨修的聪明之举却触犯了曹操的忌讳,曹操以杨修蛊惑军心为由,毫不犹豫地处死了他,这便是著名的“鸡肋”典故的由来。在《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才智被罗贯中描绘得淋漓尽致,他能准确把握曹操的心理变化,却忽视了曹操的疑心重和残酷性格。杨修的过早解读,导致了他的悲剧。他的死,不仅是个案,也...

  • 鸡肋的典故源于三国时期曹操与夏侯惇的一段故事。典故由来:背景:曹操在出兵汉中时,原本意图进攻刘备。然而,在驻军汉中后,他发现形势不利,进攻难以取得突破,防守又颇为不便,因此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起因:曹操在犹豫是否撤退时,恰逢厨子送来一盘炖鸡。他一边吃鸡,一边继续思考战略问题。关键事件:...

  • 典故形成:在曹操犹豫之际,厨子送来一盘炖鸡。曹操一边吃一边思考,此时部将夏侯惇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随口说了“鸡肋”。典故含义:杨修得知口令为“鸡肋”后,理解了曹操的心境,认为汉中对于曹操来说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他开始收拾行装准备撤退。不久,曹操果然下令撤军。

其他典故大全类似问题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