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吃鸡肋”的历史典故概述如下:事件背景:公元219年,曹操率军攻打蜀军时陷入困境,马超的军队挡住了去路,使得曹操军队进退维谷。“鸡肋”口令:在进退两难之际,曹操随口说出“鸡肋”二字作为军令口令。鸡肋意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恰好反映了曹操当时既不愿继续无功而返,又不敢轻易撤军的心情。
典故形成:在一次用餐时,曹操边吃边思考撤军之事,恰逢部将夏侯惇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便随口说了“鸡肋”二字。这一随口之言被杨修听到,他立刻领悟到曹操的心意,认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即汉中之地对曹操而言如同鸡肋,没有多大价值但又难以割舍。于是,杨修开始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然而,杨修的聪明之举却触犯了曹操的忌讳,曹操以杨修蛊惑军心为由,毫不犹豫地处死了他,这便是著名的“鸡肋”典故的由来。在《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才智被罗贯中描绘得淋漓尽致,他能准确把握曹操的心理变化,却忽视了曹操的疑心重和残酷性格。杨修的过早解读,导致了他的悲剧。他的死,不仅是个案,也...
鸡肋的典故源于三国时期曹操与夏侯惇的一段故事。典故由来:背景:曹操在出兵汉中时,原本意图进攻刘备。然而,在驻军汉中后,他发现形势不利,进攻难以取得突破,防守又颇为不便,因此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起因:曹操在犹豫是否撤退时,恰逢厨子送来一盘炖鸡。他一边吃鸡,一边继续思考战略问题。关键事件:...
典故形成:在曹操犹豫之际,厨子送来一盘炖鸡。曹操一边吃一边思考,此时部将夏侯惇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随口说了“鸡肋”。典故含义:杨修得知口令为“鸡肋”后,理解了曹操的心境,认为汉中对于曹操来说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他开始收拾行装准备撤退。不久,曹操果然下令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