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吴牛喘月——因疑心而害怕。【出处】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高考常考成语及解释典故
图穷匕见
战国末年,秦国欲吞燕国,燕太子丹意识到战力不足,于是决定派遣侠客荆轲刺杀秦王嬴政。为避秦王疑心,荆轲提出携带叛将樊於期首级,并献上燕国地图,以此引见秦王。荆轲利用预先藏于地图内的匕首,先献上樊於期首级,随后慢慢展开地图,当匕首露出时,他即刻举起匕首刺向秦王,可惜未能得手。最终,荆轲因秦王侍卫的攻击而丧命。
【释义】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至某阶段,真相大白。
【出处】出自《战国策·燕策三》。
【例句】心怀不轨之人,终将图穷匕见,显露出其真实面目。
【近义词】东窗事发、真相大白、暴露无遗、不打自招、原形毕露。
【反义词】扑朔迷离、不明真相、显而易见。
投笔从戎
东汉时期,著名将领班超出身贫寒,但立志为国家建功立业。他年轻时为官府抄写文书以维生计,后在抄写时立志投笔从军。班超随大将窦固征战,建立了无数功勋。
【释义】投笔从戎——指放弃文人生活,投身军旅。
【出处】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例句】面对外敌入侵,许多青年纷纷投笔从戎,誓死捍卫国家。
【近义词】弃笔从戎、弃文就武。
【反义词】卖剑买牛、解甲归田。
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秦王得知赵王拥有无价之宝和氏璧,欲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王深思熟虑后,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将璧献给秦王,见其未提割城之事,便称璧有瑕,需指给秦王看。秦王将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则以若不割城即毁璧相威胁,最终秦王同意割城,并在斋戒后举行交换仪式。当晚,蔺相如派人将璧秘密送回赵国。
【释义】完璧归赵——完整归还物品,比喻物归原主。
【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句】工作人员悉心寻回乘客遗落手机,通过火车站广播完璧归赵。
【近义词】物归原主、完好无损、全璧归赵、完好如初、得而复失。
【反义词】横征暴敛、巧取豪夺、久假不归、支离破碎。
亡羊补牢
庄辛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楚顷襄王不理朝政,沉溺享乐,庄辛多次劝谏无效后,辞官而去。后来,秦国攻打楚国,顷襄王才意识到庄辛的忠言,急忙召回庄辛,询问治国之道。庄辛以“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告诫,顷襄王深受启发,重新振作。
【释义】亡羊补牢——发现失误后及时补救,不嫌晚。
【出处】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例句】单位失窃后,领导立即亡羊补牢,加强了安全防范措施。
【近义词】知错就改、见兔顾犬、顾犬补牢。
【反义词】时不我待、知错不改、后悔莫及。
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长途行军,士兵极度口渴。曹操心生一计,指向前方一片梅林,称梅子又酸又甜,可解渴。士兵们想象梅子的酸味,口腔分泌大量唾液,一时之间不再感到口渴。
【释义】望梅止渴——以想象替代实际,安慰自己。
【出处】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例句】望梅止渴是一种心理激励手段,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得当可发挥巨大作用。
【近义词】画饼充饥、聊以解嘲、说梅止渴。
【反义词】名副其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交战,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吴王让勾践夫妇守墓、养马,受尽屈辱。三年后,勾践获释,他励精图治,睡觉时躺在柴草堆上,经常坐卧时含苦胆以激励自己。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击败了吴国,勾践成为春秋后期的一代霸主。
【释义】卧薪尝胆——艰苦自励,发愤图强。
【出处】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例句】要想获得比赛冠军,必须卧薪尝胆,刻苦训练。
【近义词】发愤图强、宵衣旰食、自强不息、含垢忍辱。
【反义词】乐不思蜀、妄自菲薄、胸无大志。
闻鸡起舞
晋朝名将祖逖与诗人刘琨,志同道合。两人生活在动荡的晋朝时期,常谈论国家大事。一天深夜,祖逖听到远处鸡鸣,立即起身,推醒刘琨,说国家正处危难,不能安睡。两人提剑练武,从此不论寒暑,鸡鸣时分便起床锻炼。后来,他们都为国家建立了功勋。
【释义】闻鸡起舞——有志为国,坚持不懈。
【出处】出自《晋书·祖逖传》。
【例句】他自幼立志报国,闻鸡起舞,苦练武艺,最终成为了一名大将。
【近义词】然糠照薪、发奋图强、锲而不舍、鸡鸣而起。
【反义词】自暴自弃、苟且偷安。
吴牛喘月
吴地炎热,水牛跳入水中仍感炎热,晚上看到月亮误以为是太阳,开始大口喘气。晋武帝时,大臣满奋体弱怕风,冬天上朝时坐在靠近北窗口的椅子上,看到透明屏风后害怕,脸露恐惧。晋武帝笑问原因,满奋解释如同吴牛见到月亮便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释义】吴牛喘月——因疑心而害怕。
【出处】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