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出自于两个典故,分别是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和西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典故一:官渡之战 背景:东汉末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据守的官渡。过程:两军相持良久,粮草成为关键。袁绍的粮草屯集在乌巢,且防守薄弱。曹操决定偷袭乌巢,断其粮草供应。结果:曹操夜袭乌巢成功,袁绍大...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按语】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
釜底抽薪,又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一计,是预防事件爆发或爆发后寻求彻底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是指不具备与其正面对抗的条件,从其侧面或幕后下功夫,从根本上减弱它的战斗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
三十六计中的釜底抽薪属于混战计。《三十六计》简介: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中国古代兵法策略的总结,起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混战计简介: 混战计是《三十六计》中的一套策略,包含六个具体...
三十六计中的釜底抽薪属于混战计。详解: 分类:在《三十六计》中,按照不同的战略情境和战术目标,将三十六计分为六套,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包含六个具体的计谋。 含义:釜底抽薪原意指从锅底抽掉柴火,使水止沸。在兵法上,是指不直接与其硬碰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