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与李世民的典故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
魏征与李世民的典故
唐太宗与魏征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扩展资料:
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丹·钱帕著《纳谏》,为领导和董事会提供建议:CEO的更替、持续有效的经营改进和文化变革,以及企业高层如何执行新的战略。
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我国古代成语,出自《韩非子》,原意指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2023-05-13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2 01:08:1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

  •  文暄生活科普 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

    一次,李世民因魏征在朝堂上直陈其过而怒火中烧,欲杀之。然而,皇后长孙氏以魏征的直言不讳视为明君之幸,劝李世民虚心纳谏,自此,太宗更加敬重魏征,君臣关系更加和谐。魏征毫无畏惧,持续进谏,他们的合作使得大唐盛世繁荣昌盛。魏征早年曾为太子李建成效力,后被李世民召见。面对李世民的责问,魏征以自己...

  •  岸shang鱼 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

    4、魏征以前向李世民举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说他们学富五车,有宰相之才。不曾想在魏征去世不久,杜,候被人举报谋反,于是一个被李世民罢免,另一个直接人头落地。李世民自然怀疑到魏征身上,自古帝王多疑心。因为谁都害怕部下结党作乱甚至起兵篡位,已经死了的魏征就这么撞到了枪口上。后来李世民又发现...

  •  文暄生活科普 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

    魏征病逝后,李世民深感失去了一面镜子,他的悲痛溢于言表,感叹“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不仅体现了李世民对魏征的敬重,也成为了后世常引用的智慧名言。魏征的一生,是忠诚与智慧的交织,为“贞观之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檀香透窗棂 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什么要扑碑鞭尸?

    1、挖坟鞭尸说(主要针对新唐书的记载,旧唐书并无此记载)此段史料说的非常明显,魏征由于荐人不明和将谏争语给褚遂良看致使太宗大怒,因而将先前给魏征立的碑推了,而这推掉的碑,是之前太宗亲自为魏征写的碑文,而绝非现在流传所说的墓碑坟墓啥的,更无鞭尸之举。史料如下:⑴帝后临朝叹曰:以...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