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又称三顾草庐,源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在公元206年至207年间,刘备三次前往南阳郡邓县隆中,邀请诸葛亮辅佐自己。这一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真心诚意、一再邀请贤人的典故。滚毕三过家门而不入,又称三过其门而不入,是大禹治水时的故事。为了治理洪水,大禹三次路过家门,但都没有...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三过家门而不入亦称三过其门...
这句话应该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代表大禹专注自己的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顾茅庐”成为一个典故,是因为它传递了一种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刘备对诸葛亮的真诚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聪明智慧。这个故事也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追求某个目标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毫不放弃的决心。
最终,刘备第四次前往隆中卧龙岗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并未惊动他,而是默默地站在那里,直到诸葛亮醒来才坐下交谈。刘备恳请诸葛亮为国家出力,帮助他实现理想。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他的请求。这个故事后来被《三国演义》记录为“三顾茅庐”,后人便以此形容敦请人的渴望与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