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原文出处:《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谢公始有东山之...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来源于史书《晋书·谢安传》。公元383年8月,苻坚率领87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尘土飞扬,队伍绵延千里。一个月后,苻坚的主力到达项城(今河南沈丘南),益州水军沿江东下,黄河北边的人马抵达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直逼江南...
《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
东山再起,典故出自唐朝杜甫的《暮秋...呈苏涣侍御》。此词描述了谢安在隐居东山后,再度出任要职,甚至在晚年时重新得势的故事。“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谢安从隐居东山到重新担任要职的过程,展现了“东山再起”的深刻内涵。从退隐到再度出任要职,不仅指政治生涯的...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晋书·谢安传》。这个典故与东晋时期的名士谢安紧密相关。谢安,字安石,才学出众,年轻时便有声望,但他早年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不愿做官。后来,谢安的家族中不少人都在朝廷为官,为了家族的荣耀,年逾四十的谢安决定复出,为国家效力。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大军南下,意图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