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道:“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句诗蕴含了一段典故。据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和叔齐两位贤人拒绝做周朝的臣子,选择在首阳山上采薇(一种野菜)为食,坚守其高洁的人格,直至饿死。因此,“采薇”成为了古代隐居不仕的象征,而非追求功名的标志。《野望》这首诗...
“采薇”:是一个典故,源自《诗经》以及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他们因不愿做周朝的臣子,选择在首阳山上采薇为食,最终饿死。因此,“采薇”在古代常用来代指隐居生活。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绩的《野望》,表达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孤独、惆怅和抑郁,于是想要效仿古代隐士,隐居山林的愿望。
长歌怀采薇的故事源自《诗经》以及伯夷、叔齐的典故。据传,“采薇”一词取自《诗经》中的诗句:“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此句反映了诗人在仕途受阻时的无奈与悲伤。另一说法认为,“采薇”则源自伯夷与叔齐在周朝灭亡后,不愿为周朝效力,选择隐居首阳山,以采薇为食,最终因饥...
采薇是出自《诗经》的典故,代表了古代的隐士或者遭遇离乡背井之难的人们。在这一典故中,通常是以采摘薇菜象征隐者的日常生活。一方面表现了他们的闲情逸致和高洁的情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世事的疏离感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具体来说,“长歌”代表了放声高歌的豪情壮志,“怀采薇&...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长歌怀采薇”一句中采用的典故有:1.《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2.《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