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的典故

由“警戒”引申为“告诉”、“预告”。由“告诉”引申为“晓谕”、“命令”。由“警戒”又引申为“戒除”、“禁戒”。由“戒除”引申为“斋戒”。由“
戒的典故
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说文》曰:“戒,警也。从人,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由“戒备”引申为“警戒”。这个意义后作“诫”。由“警戒”引申为“告诉”、“预告”。由“告诉”引申为“晓谕”、“命令”。由“警戒”又引申为“戒除”、“禁戒”。由“戒除”引申为“斋戒”。由“戒除”又引申指“佛教的戒律”。由“戒备”又引申为“准备”、“具备”。因“防备”含有“谨慎从事”意,所以又引申为“谨慎”。现借指“戒指”。(据四川辞书出版社王朝忠《汉字形义演释字典》)在佛教中,“戒 ”为梵语s/i^la,巴利语为si^la。音译尸罗。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为三学之一,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广义而言,凡善恶习惯皆可称之为戒,如好习惯称善戒(又作善律仪),坏习惯称恶戒(又作恶律仪),然一般限指净戒(具有清净意义之戒)、善戒,特指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之戒规,有防非止恶之功用。据菩提资粮论卷一所载,尸罗共有习近、本性、清凉、安稳、安静、寂灭、端严、净洁、头首、赞叹等十义。其中,自‘清凉’以下为净戒之再转释。戒为实践佛道之基础,故与定学、慧学共称三学。又为五分法身之一,称戒身、戒品、戒蕴(身、品、蕴三者系表示复数)。同时,大乘佛教举之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而称为戒波罗蜜(又作持戒波罗蜜)。戒,原系佛陀住世时,举外道所作之非行来教诫佛教徒者。适用于出家、在家二众,并非如律之随犯随制,故于犯戒时不伴以处罚之规定,而是由自发之努力为其特征。据此,则戒与律本应有所区分,但后人往往将此二者混用。一般谓戒为三藏中之律藏所说者,以戒为律之一部分,而以律为诠说戒之典籍。

2016-05-12
球球词典 阅读 50 次 更新于 2025-10-20 06:04:0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说文》曰:“戒,警也。从人,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由“戒备”引申为“警戒”。这个意义后作“诫”。由“警戒”引申为“告诉”、“预...

  •  翡希信息咨询 戒——每日一字·戈部字

    鸡鸣戒旦:形容人因怕耽误正事而天未亮就起床警觉。这反映了古人对于时间管理和责任感的重视。覆车之戒:指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做事的教训。这体现了古人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五、图片展示 综上所述,“戒”字从字形到字义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寓意。它不仅是古代社会中人们保持警惕、...

  •  誉祥祥知识 五戒的典故

    五戒的典故 五戒,作为佛教中的基本戒律,对于信徒的修行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五戒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每一戒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背后的典故,尤其是“不饮酒”这一戒,其加入的过程更是充满了教诲和警示。一、不杀生 不杀生,是五戒中的首戒,它要求信徒不杀害...

  •  Lucky池御88 引以为戒什么意思

    引以为戒的典故 戒:警戒。以过去的教训作为警戒,避免重犯。《官场现形记》一八回:“无奈他太无能耐,不是办的不好,就是闹了乱子回来。所以近来七八年,历任巡抚都引以为戒,不敢委他事情。”刘绍棠《村妇》二:“我的前车之鉴,你应引以为戒。”诗句及释义 1,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

  •  谷艾文艺苑 孟母戒子是什么意思?

    典故由来:孟母在送儿子去求学之前,特意告诫他要“凡事要戒慎”,并将自己的心意转达给了儿子的老师,希望老师能够严格管教她的儿子。这一行为后来成为了“孟母戒子”的典故。寓意:这个典故寓意着家长应该严格要求子女,教育他们遵守纪律和规矩,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品德高尚、为...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