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的故事的典故有哪些?

关于和的故事典故有和能睦邻、和能兴国等等。1、和能睦邻 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叶氏邻,叶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叶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里...
关于和的故事的典故有哪些?
关于和的故事典故有和能睦邻、和能兴国等等。
1、和能睦邻
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叶氏邻,叶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叶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
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叶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2、和能兴国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
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关于和的成语:
和风细雨、风和日丽、一团和气、和颜悦色、和睦相处、曲高和寡、和蔼可亲、随声附和、和衷共济、一唱一和、和盘托出、和平共处、心平气和、和气生财、丈二和尚、燮和天下、心和气平。
和光同尘、和气致祥、和璧隋珠、和颜悦色、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而不唱和衣而卧、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和容悦色、和风细雨、和盘托出、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和平共处、和衣而睡、和和气气、和颜说色、和稀泥、和合四象、和乐且孺、和蔼近人、和如琴瑟等。
2023-06-13
球球词典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7-24 12:08: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关于和的故事典故有和能睦邻、和能兴国等等。1、和能睦邻 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叶氏邻,叶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叶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里...

  • 2、荀巨伯与病友:荀巨伯在战乱中不离不弃地照顾生病的友人,他的行为感动了入侵的匈奴人,使得他们撤退,保全了整座城池的生命和财产。这个故事彰显了友情的伟大和仁爱的力量。3、张良与黄石公:张良在桥上三次遇到老者黄石公,每次都展现了他的耐心和尊敬。最终,黄石公赠予他《太公兵法》,使他成为一...

  •  宜美生活妙招 关于和的历史故事 关于和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和能睦邻——六尺巷的故事 故事背景: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桐城人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问题上发生争执。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不敢轻易了断。故事经过: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向张英求救。张英收到书信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

  •  熟悉的陌生人6666 有关和为贵,与人为善的历史典故和故事

    楚惠王一次在吃凉酸菜时发现有水蛭,于是就把水蛭吞食了,之后腹部得病不能吃东西。令尹问楚惠王是如何得此病的。楚惠王回答说:“我吃凉酸菜发现有水蛭,想如果责备厨师而不治他们的罪呢?这是破坏法令而使自己威严建立不起来的做法,我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是怕百姓知道。要责备并给予他们惩罚,那厨师...

  •  文暄生活科普 关于和的故事典故

    深感惭愧。他赤身裸体,背上荆条,主动来找蔺相如请求宽恕。这一举动象征着他的悔过和对蔺相如的敬仰。从此,两人摒弃前嫌,共同为赵国的繁荣与稳定而努力,齐心协力辅佐赵王,共同维护国家的安宁与富强。这个故事,成为了历史上一段关于和解与合作的佳话,展示了高尚的品格和深沉的国家责任感。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