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的典故源自《论语·卫灵公》。具体典故内容如下:背景:“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的学生子张曾向孔子询问“仁”的含义。孔子的回答:孔子认为做到恭、宽、信、敏、惠五点即可称为“仁”。并进一步解释了这五点的具体含义,即没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狭窄叫宽,没有欺诈的心叫信,没...
当仁不让的典故源于《论语·卫灵公》。含义: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典故内容: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询问“仁”的含义。孔子回答说,做到恭、宽、信、敏、惠五点即可称为仁。当子张进一步询问如何做到这五点时,孔子详细解释了它们各自的含义,并强调...
孔子指出,仁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称得上人的重要标准。若一个人具备了仁德,就应当勇往直前,不畏任何困难,不可有半点谦让之心,即使在面对老师时,也应如此(当仁,不让于师)。子张又追问如何做到这五点要求,孔子解释道:“不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狭窄叫宽,没有欺诈之心叫信,没有怠惰之心叫...
1、当仁不让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dāng rén bù ràng,意思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自《论语·卫灵公》。2、成语典故:“仁”,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究竟何谓‘仁’?”孔子回答说:“做到恭、宽、信、敏...
成语典故:孔子的学生子张曾问孔子关于“仁”的定义,孔子回答说做到恭、宽、信、敏、惠五点即可。当子张进一步询问如何做到这五点时,孔子解释说,这些品质都体现了仁德的要求,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就不能称之为人。同时,孔子还强调,如果一个人承担了实现仁德的事,就要当仁不让,即使老师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