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如释重负”出自《煖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典故如下:- 背景:公元前542年,鲁襄公去世后,公子调继位为鲁昭公。然而,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昭公只是个傀儡。昭公游乐不理国政,失去民心,后试图联合反对三卿的大臣夺回权力。
昭公的失势让民众感到如释重负,他们的态度并不同情昭公,反而感到自身的压力减轻。这场事件显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昭公的失道寡助。
【出处】《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成语典故公元前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稠(chou)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其中以季孙宿的权力最大,昭公不过是个傀儡。昭公这个国君也不争气,只知游乐,不理国政。...
叔孙豹的家臣騣戾得知季孙氏被围,意识到如果季孙氏倒台,下一个目标可能是叔孙氏,于是立刻组织救援。昭公的军队在叔孙氏的反击下溃败,孟孙氏也加入救援,最终郈孙被杀,昭公与藏孙逃往齐国避难。民众对此并无同情,反而感到如释重负,昭公的失势使他们感到轻松。
《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举例造句】:考完试后我有如释重负之感。【成语典故】:公元前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稠(chou)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其中以季孙宿的权力最大,昭公不过是个傀儡。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