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探索:如释重负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出自《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如释重负的典故:背景:公元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稠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昭公只是个傀儡。昭公不争气,导致在国内失去民心。发展:昭公觉察到三卿的威胁,暗中物色反对...
历史文化探索:如释重负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如释重负的典故及故事介绍如下:
如释重负的含义:
如释重负,意思是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愉快。其中,“释”意为放下,“负”意为负担。如释重负的出处:
出自《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如释重负的典故:
背景:公元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稠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昭公只是个傀儡。昭公不争气,导致在国内失去民心。发展:昭公觉察到三卿的威胁,暗中物色反对三卿的大臣。季孙宿死后,其孙子意如继续执政,与大夫公若、郈孙、藏孙有矛盾。这些大夫与昭公的长子公为密谈,打算除掉季孙氏。昭公得知后很高兴,秘密召见郈孙、藏孙,要他们一起诛灭季孙氏。子家羁反对,但昭公不听。高潮:昭公使郈孙、藏孙率军包围季孙氏的府第,季孙意如请求辞去卿职或流亡国外,但郈孙坚持要杀掉他。叔孙豹的家臣得知消息后,调集军队救援季孙氏。昭公的军队战斗力弱,见叔孙氏的军队冲过来,马上四散逃走。孟孙也派兵前往,途中抓住并杀死郈孙。结局:昭公见三卿的军队已联合,知道大势已去,只好和藏孙一起出奔齐国避难。由于昭公早已失去民众支持,所以百姓对他的出奔并不表示同情,反而觉得减轻了身上的重担。2025-01-24
球球词典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7-26 16:12:5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谷艾文艺苑 成语“如释重负”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如释重负”出自《煖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典故如下:- 背景:公元前542年,鲁襄公去世后,公子调继位为鲁昭公。然而,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昭公只是个傀儡。昭公游乐不理国政,失去民心,后试图联合反对三卿的大臣夺回权力。

  •  深空见闻 如释重负成语典故

    昭公的失势让民众感到如释重负,他们的态度并不同情昭公,反而感到自身的压力减轻。这场事件显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昭公的失道寡助。

  •  但秋柳S5 如释重负的成语典故

    【出处】《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成语典故公元前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稠(chou)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其中以季孙宿的权力最大,昭公不过是个傀儡。昭公这个国君也不争气,只知游乐,不理国政。...

  •  誉祥祥知识 如释负重典故

    叔孙豹的家臣騣戾得知季孙氏被围,意识到如果季孙氏倒台,下一个目标可能是叔孙氏,于是立刻组织救援。昭公的军队在叔孙氏的反击下溃败,孟孙氏也加入救援,最终郈孙被杀,昭公与藏孙逃往齐国避难。民众对此并无同情,反而感到如释重负,昭公的失势使他们感到轻松。

  •  古辰费莫欣 如释重负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举例造句】:考完试后我有如释重负之感。【成语典故】:公元前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稠(chou)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其中以季孙宿的权力最大,昭公不过是个傀儡。昭...

其他典故大全类似问题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