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字的典故

关于智字的典故如下:诸葛恪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子。有一次,他在一场宴会上被要求写诗,他提笔便写下了“驴”字。在场的孙权见状,便命人将驴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诸葛恪,以示惩罚。然而,诸葛恪却请求在“驴”字前面加上“之”字,变成“之驴”。在场的人都为他的机智而折服,孙权也把这...
关于智字的典故
关于智字的典故如下:
诸葛恪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子。有一次,他在一场宴会上被要求写诗,他提笔便写下了“驴”字。在场的孙权见状,便命人将驴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诸葛恪,以示惩罚。然而,诸葛恪却请求在“驴”字前面加上“之”字,变成“之驴”。
在场的人都为他的机智而折服,孙权也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恪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他通过简单的文字游戏,不仅化解了尴尬的局面,还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和尊重。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赞美智慧和机智的典故之一。

智,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zhì,最早出自甲骨文,本义是聪明,智力强。引申义有智慧、智谋、计谋、策略、有智慧的人等。2017年12月21日,智当选“汉语盘点2017”年度国际字。
按经典相承作智。《释名》:智,知也。无所不知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按经典或通用知。又姓。《广韵》:晋有智伯。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

字源演变:
形声字。甲骨文作从于,知声。形旁于是竽的象形字,表示智的本义与竽声可知心迹有关。知是从口、矢声的形声字,本义为口之所陈,心迹可识,于智表音,智与知声韵并同。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道篇》“智慧出”作“知”。
商代智字所从构件或作(示),乃误刻,甲骨文中此类字甚夥。至西周时,增加饰件,同时构件矢讹作大,对表音有影响。春秋沿袭了西周的作法。战国时主流结构又回复于从于、知声、填加的饰件依然保留。
2023-12-18
球球词典 阅读 37 次 更新于 2025-09-11 23:05: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关于智字的典故如下:诸葛恪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子。有一次,他在一场宴会上被要求写诗,他提笔便写下了“驴”字。在场的孙权见状,便命人将驴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诸葛恪,以示惩罚。然而,诸葛恪却请求在“驴”字前面加上“之”字,变成“之驴”。在场的人都为他的机智而折服,孙权也把这...

  •  翡希信息咨询 智子疑邻的智是什么意思

    “智子疑邻”中的“智”意为“认为……是聪明的”。具体解释如下:字面意思:“智”在这里是一个动词,表示“认为……聪明”。故事背景:在《韩非子·说难》中的这则成语典故里,主人家在房屋墙壁受损后,认为自家儿子提醒提防盗窃是机警的,而对同样提出这一建议的邻居却产生了怀疑。深层含义:这则...

  •  禘′ 典故的智差三十里

    祖曰:‘黄绢色丝,“绝”字也;幼妇少女,“妙”字也;外孙女子,“好”字也;蒜臼受辛,“辞”字也。谓“绝妙好辞”。’曹公笑曰:‘实如孤意。’”曹娥碑上的八字暗语,杨修见之立即能解,曹操行了三十里才悟出,后遂用“智差三十里”...

  • 智子疑邻,是一个成语典故,出自《韩非子·说难》中的《颜则旭篇》。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作者是韩非(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在《韩非子》里。中文名智子疑邻外文名Think the child is ...

  •  文暄生活科普 【轶事典故】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指的是高柴。高柴,字子羔,又称子皋、季高等,是孔子的弟子,齐国人。以下是对其“大智若愚”特点的详细阐述:外貌与性格:高柴身高不满五尺,外表并不出众。孔子认为他憨直忠厚,为人性格直爽。这种憨厚直爽的外表,往往让人忽视了他内在的智慧。孔子的担忧:当子路举荐高柴为费邑的长官时,...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