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而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典故,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鲁国。故事背景是春秋时期,鲁昭公(公元前505年-471年在位)为了整治国内混乱和各种问题,决定请教智者子产。昭公拜访子产后,子产并没有立即回答昭公的问题,而是吩咐宫殿修建时要让拱石合拢,以示法度端...
不去管理朝政,就能治理天下。垂拱:垂衣拱手。治:治理。古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的套语。周《尚书武成》_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垂拱而治”。故事中魏徵所说的垂衣拱手,就可以达到政治清明,天下安定。
汉朝建立之初,反对秦朝的暴政,让百姓休养生息,一切从简,法律宽松。萧相国与曹相国以宽厚清明的德行引领天下,百姓作“画一”的歌颂扬他们。孝惠帝不费吹灰之力使天下安宁,太后在后宫,不轻易露面,天下依然太平。农民播种与收获,衣食都很充足。到了文景之治时期,才开始改变旧有的风俗习惯。垂拱而...
【典故出处】:《 新唐书 · 张玄素传 》:「若 上贤 右能,使百司善职,则高居深拱,畴敢犯之?」 【 成语 意思】:谓高居帝位,垂拱而治。 【成语注音】:ㄍㄠ ㄐㄨ ㄕㄣ ㄍㄨㄙˇ 【通用拼音】:gāo jū shēn gǒng 【拼音简写】:GJSG 【使用频率】:生僻成语 【...
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比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