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来历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句歇后语来历和典故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背景:诸葛亮到东吴做客时,为了试探东吴的实力,设计了一座报恩寺塔,其中塔顶的铜制葫芦建造难度极大。典故:孙权难以找到能造出葫芦模型的人,于是贴出招贤榜。三个皮匠虽然长相普通且不识字,但他们通过剪鞋样的方法,用牛...
1. 歇后语的由来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用字通俗、口语化,富有...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
首先,歇后语的原句并非“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而是“三个裨将,顶一个诸葛亮”。裨将是中国古代军队中的一个军职,属于中级指挥官,辅助将军指挥作战。这句歇后语的含义是,三个裨将的智慧加在一起,可以与诸葛亮相比。关于“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来历,有两个流行的说法。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