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可夫典故

这段故事揭示了“人尽可夫”一词的原始含义,与现代大众理解的含义相去甚远。母亲的话强调了血缘关系的独一无二,与婚姻中的选择权形成对比。张爱玲曾以独特的视角解读这个词语,她说:“在这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年龄范围内,我是‘人尽可夫’,但这并不包含任何轻浮或淫乱的意味。”实际上,现代社会...
人尽可夫典故
在古代《左传》厉公四年的记载中,祭仲掌握了国家大权,这引起了厉公的不满,他暗中策划通过其女婿雍纠来除掉祭仲。然而,雍纠的妻子,也就是祭仲的女儿,事先得知了这个计划。在面临父亲与丈夫的生死抉择时,她问母亲:“父亲和丈夫,谁更亲近?”母亲回答:“父亲只有一个,而丈夫则是天下男子,人尽可夫。”

这段故事揭示了“人尽可夫”一词的原始含义,与现代大众理解的含义相去甚远。母亲的话强调了血缘关系的独一无二,与婚姻中的选择权形成对比。张爱玲曾以独特的视角解读这个词语,她说:“在这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年龄范围内,我是‘人尽可夫’,但这并不包含任何轻浮或淫乱的意味。”

实际上,现代社会中的“人尽可夫”或“人尽以为夫”更多指的是在众多可能的选择中寻找那个独一无二的灵魂伴侣,这个人可以是任何人。将这两个表达放在一起,其间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它们并不等同于对女性的贬低,而是反映了人际关系和择偶观念的变化。2024-06-03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20:28:5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谷艾文艺苑 成语“人尽可夫”背后有什么典故吗?主人公祭氏最后的结局如何?

    成语“人尽可夫”背后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主人公祭氏最后的结局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典故内容:- “人尽可夫”原本的意思是指未出嫁的女人可以选择任何男人作为她的丈夫。这个成语出自郑庄公死后,其儿子郑厉公与大夫祭仲之间的政治斗争。- 郑厉公因为不满祭仲把持国政,与雍纠密谋除掉祭仲。

  • 人尽可夫的典故如下:典故来源:该典故出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具体记载在《左传·桓公十五年》中。故事背景:在春秋时期,郑国的祭仲专权,郑厉公对此感到十分担忧,于是派遣祭仲的女婿雍纠去刺杀他。核心情节:雍纠计划在郊外宴请祭仲,以便趁机下手。然而,这个计划被雍纠的妻子雍姬得知了。雍姬...

  •  知心姐姐王小曼 “人尽可夫”本来是啥意思?“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典故?

    “人尽可夫”是一个贬义的词语,它是说女子没有贞洁,谁都可以做她的丈夫。春秋战国时期,郑厉公和权臣祭足发生的一件故事,产生了“人尽可夫”这个词语,并且这个词语一直流传到今天。郑厉公利诱祭足女婿除掉祭足,消息不慎被祭足女儿听到。祭足是郑国权臣,拥有非常大的权力,因...

  •  宸辰游艺策划 人尽可夫的典故

    郑厉公对权臣祭仲的专横感到忧虑,为了除掉这个心头大患,他派遣祭仲的女婿雍纠在郊外设宴,意图借机除掉祭仲。然而,这一计谋被雍姬提前察觉。她深知这一决定的严重性,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于是向母亲寻求答案。雍姬问母亲:“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母亲深思熟虑后“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女人...

  •  百度网友9638879c 古人传下来的“人尽可夫”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典故呢?

    郑厉公逃到了蔡国,而祭仲则重新迎接郑昭公回国复位。如上所述,“人尽可夫”这个词语本身只是在阐述父亲和丈夫谁更重要的问题,根本没有奇淫的意思,原本是不带有贬义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词语的意思却逐渐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最终演变成了特指女子生活作风不检点的贬义词。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