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可夫的典故

人尽可夫的典故如下:典故来源:该典故出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具体记载在《左传·桓公十五年》中。故事背景:在春秋时期,郑国的祭仲专权,郑厉公对此感到十分担忧,于是派遣祭仲的女婿雍纠去刺杀他。核心情节:雍纠计划在郊外宴请祭仲,以便趁机下手。然而,这个计划被雍纠的妻子雍姬得知了。雍姬...
人尽可夫的典故
人尽可夫的典故如下:
典故来源:该典故出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具体记载在《左传·桓公十五年》中。故事背景:在春秋时期,郑国的祭仲专权,郑厉公对此感到十分担忧,于是派遣祭仲的女婿雍纠去刺杀他。核心情节:雍纠计划在郊外宴请祭仲,以便趁机下手。然而,这个计划被雍纠的妻子雍姬得知了。雍姬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忠于丈夫的密谋,还是告知并保护自己的父亲。关键对话:雍姬向她的母亲询问意见,问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她母亲回答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但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结果:受到母亲的影响,雍姬选择了告知祭仲这个密谋。祭仲因此杀了雍纠,并将尸体摆放在周氏的池塘边。郑厉公见状,只能装载着雍纠的尸体逃离郑国,并感叹说:“大事和妇女商量,死得活该。”总结:人尽可夫的典故用来形容在特定情境下,女性可能会选择维护更亲近或更重要的亲属关系,而牺牲掉其他关系。但请注意,这个典故在现代语境中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或误解,应谨慎使用。
2025-03-09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20:33: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谷艾文艺苑 成语“人尽可夫”背后有什么典故吗?主人公祭氏最后的结局如何?

    成语“人尽可夫”背后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主人公祭氏最后的结局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典故内容:- “人尽可夫”原本的意思是指未出嫁的女人可以选择任何男人作为她的丈夫。这个成语出自郑庄公死后,其儿子郑厉公与大夫祭仲之间的政治斗争。- 郑厉公因为不满祭仲把持国政,与雍纠密谋除掉祭仲。

  • 人尽可夫的典故如下:典故来源:该典故出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具体记载在《左传·桓公十五年》中。故事背景:在春秋时期,郑国的祭仲专权,郑厉公对此感到十分担忧,于是派遣祭仲的女婿雍纠去刺杀他。核心情节:雍纠计划在郊外宴请祭仲,以便趁机下手。然而,这个计划被雍纠的妻子雍姬得知了。雍姬...

  • “人尽可夫”的本义是指一个女子,是人人皆可以为其丈夫的,至于父亲,为天然骨血关系,只有一人,丈夫不能与之相比。现在为贬义,形容生活作风不检点的女子,可以和所有的男人上床,当自己的丈夫看待。

  •  宸辰游艺策划 人尽可夫的典故

    郑厉公对权臣祭仲的专横感到忧虑,为了除掉这个心头大患,他派遣祭仲的女婿雍纠在郊外设宴,意图借机除掉祭仲。然而,这一计谋被雍姬提前察觉。她深知这一决定的严重性,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于是向母亲寻求答案。雍姬问母亲:“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母亲深思熟虑后“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女人...

  •  百度网友9638879c 古人传下来的“人尽可夫”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典故呢?

    郑厉公逃到了蔡国,而祭仲则重新迎接郑昭公回国复位。如上所述,“人尽可夫”这个词语本身只是在阐述父亲和丈夫谁更重要的问题,根本没有奇淫的意思,原本是不带有贬义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词语的意思却逐渐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最终演变成了特指女子生活作风不检点的贬义词。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