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脚踏实地的古代典故?

”邵回答说:“君实,脚踏实地人也”。意思是说司马光研究学问,勤奋刻苦,踏实认真。这就是“脚踏实地”成语的来源。 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时间,开始编写时,司马光48岁,编完时,已是66岁的老人了。这19年,司马光“秉烛至深夜,警枕破黎明。” 长期的伏案工作,耗尽了他的心血,...
有关脚踏实地的古代典故?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在史学方面的成就是辉煌的。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学史上的两颗明珠,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

《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战国周烈王、下至五代周世宗的13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还有考异、目录各30卷。其规模之大,令人叹服。

司马光为编定《资治通鉴》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宋神宗允许他借阅“集贤”、“昭文”、“史馆”三大书库的所有书籍,并特许可借阅“龙图阁、天章阁及秘阁”的藏书。宋神宗还将自己私藏的二千四百余卷书献出来,供司马光参考。除此之外,司马光还参阅了大量的野史、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等资料,共222种,计三千多万字。

司马光学风严谨,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为自己规定,每三天修改一卷。一卷史稿四丈长,平均一天修改一丈多,若遇事耽误了,事后必须补上。每天晚上他总是让老仆人先睡,自己点上蜡烛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凌晨又起身继续工作。天天如此,十九年如一日。夜里,他怕因困乏睡过了头,便让人用圆木做了个枕头,木枕光滑,稍稍一动,头即落枕, 人便惊醒。后人称此枕为 “警枕”。

司马光的住处,夏天闷热,无法工作,司马光便让人在屋子里挖一个大坑,砌成一间地下室。地下室冬暖夏凉,成了他编书的好地方。而当时的大官僚王宣徽每到夏天便到他名园的高楼上避暑享受, 人们笑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修改过的书稿堆满了整整两间屋子。书法家黄庭坚曾看过其中的几百卷,发现这些书稿全部是用工笔楷书写成的, 没有一个草字。

司马光曾问他的好友邵雍:“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邵回答说:“君实,脚踏实地人也”。意思是说司马光研究学问,勤奋刻苦,踏实认真。这就是“脚踏实地”成语的来源。

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时间,开始编写时,司马光48岁,编完时,已是66岁的老人了。这19年,司马光“秉烛至深夜,警枕破黎明。”

长期的伏案工作,耗尽了他的心血,刚过60岁,他使视力衰退,牙齿脱落,面容樵惮。《资治通鉴》写成后,还没等出版,司马光便与世长辞了。

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皇帝宋哲宗亲自临丧,并下旨为他举行隆重的官葬。他家乡山西夏县的人们为纪念他,特为他建了墓碑亭,树起一块巨碑,这块巨碑连同底座高达九米,比帝王神道碑和墓碑还要高大。碑额刻有宋哲宗的御篆“忠清粹德之碑”字样,大文学家苏东坡为其撰写了碑文。 答案补充 司马光的住处,夏天闷热,无法工作,司马光便让人在屋子里挖一个大坑,砌成一间地下室。地下室冬暖夏凉,成了他编书的好地方。而当时的大官僚王宣徽每到夏天便到他名园的高楼上避暑享受, 人们笑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修改过的书稿堆满了整整两间屋子。书法家黄庭坚曾看过其中的几百卷,发现这些书稿全部是用工笔楷书写成的, 没有一个草字。 司马光曾问他的好友邵雍:“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邵回答说:“君实,脚踏实地人也”。意思是说司马光研究学问,勤奋刻苦,踏实认真。这就是“脚踏实地”成语的来源。 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时间,开始编写时,司马光48岁,编完时,已是66岁的老人了。这19年,司马光“秉烛至深夜,警枕破黎明。” 长期的伏案工作,耗尽了他的心血,刚过60岁,他使视力衰退,牙齿脱落,面容樵惮。《资治通鉴》写成后,还没等出版,司马光便与世长辞了。2013-06-15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在史学方面的成就是辉煌的。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学史上的两颗明珠,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
《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战国周烈王、下至五代周世宗的13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还有考异、目录各30卷。其规模之大,令人叹服。
司马光为编定《资治通鉴》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宋神宗允许他借阅“集贤”、“昭文”、“史馆”三大书库的所有书籍,并特许可借阅“龙图阁、天章阁及秘阁”的藏书。宋神宗还将自己私藏的二千四百余卷书献出来,供司马光参考。除此之外,司马光还参阅了大量的野史、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等资料,共222种,计三千多万字。
司马光学风严谨,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为自己规定,每三天修改一卷。一卷史稿四丈长,平均一天修改一丈多,若遇事耽误了,事后必须补上。每天晚上他总是让老仆人先睡,自己点上蜡烛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凌晨又起身继续工作。天天如此,十九年如一日。夜里,他怕因困乏睡过了头,便让人用圆木做了个枕头,木枕光滑,稍稍一动,头即落枕,
人便惊醒。后人称此枕为
“警枕”。
司马光的住处,夏天闷热,无法工作,司马光便让人在屋子里挖一个大坑,砌成一间地下室。地下室冬暖夏凉,成了他编书的好地方。而当时的大官僚王宣徽每到夏天便到他名园的高楼上避暑享受,
人们笑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修改过的书稿堆满了整整两间屋子。书法家黄庭坚曾看过其中的几百卷,发现这些书稿全部是用工笔楷书写成的,
没有一个草字。
司马光曾问他的好友邵雍:“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邵回答说:“君实,脚踏实地人也”。意思是说司马光研究学问,勤奋刻苦,踏实认真。这就是“脚踏实地”成语的来源。
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时间,开始编写时,司马光48岁,编完时,已是66岁的老人了。这19年,司马光“秉烛至深夜,警枕破黎明。”
长期的伏案工作,耗尽了他的心血,刚过60岁,他使视力衰退,牙齿脱落,面容樵惮。《资治通鉴》写成后,还没等出版,司马光便与世长辞了。
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皇帝宋哲宗亲自临丧,并下旨为他举行隆重的官葬。他家乡山西夏县的人们为纪念他,特为他建了墓碑亭,树起一块巨碑,这块巨碑连同底座高达九米,比帝王神道碑和墓碑还要高大。碑额刻有宋哲宗的御篆“忠清粹德之碑”字样,大文学家苏东坡为其撰写了碑文。
答案补充
司马光的住处,夏天闷热,无法工作,司马光便让人在屋子里挖一个大坑,砌成一间地下室。地下室冬暖夏凉,成了他编书的好地方。而当时的大官僚王宣徽每到夏天便到他名园的高楼上避暑享受,
人们笑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修改过的书稿堆满了整整两间屋子。书法家黄庭坚曾看过其中的几百卷,发现这些书稿全部是用工笔楷书写成的,
没有一个草字。
司马光曾问他的好友邵雍:“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邵回答说:“君实,脚踏实地人也”。意思是说司马光研究学问,勤奋刻苦,踏实认真。这就是“脚踏实地”成语的来源。
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时间,开始编写时,司马光48岁,编完时,已是66岁的老人了。这19年,司马光“秉烛至深夜,警枕破黎明。”
长期的伏案工作,耗尽了他的心血,刚过60岁,他使视力衰退,牙齿脱落,面容樵惮。《资治通鉴》写成后,还没等出版,司马光便与世长辞了。2020-04-22
球球词典 阅读 4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4:01:3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宜美生活妙招 脚踏实地的典故

    脚踏实地的典故源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曾编撰了我国最大的一部古代编年史《资治通鉴》,他治学严谨、刻苦,为编撰此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勤奋与认真:司马光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对书稿精益求精。六百多卷的初稿,到定稿时只剩下80卷,且全部用工楷字写成,...

  •  谷艾文艺苑 历史文化探索:脚踏实地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脚踏实地这一典故出自宋·邵雍《邵氏闻见前录》,意思是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以下是关于脚踏实地的故事介绍:来源:脚踏实地这一成语最初是由北宋时期的理学大师邵雍用来评价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邵雍与司马光交好,两人经常一起聊天论道。在一次聊天中,司马光问邵雍自己是个什...

  •  谷艾文艺苑 关于脚踏实地的出处是什么?它来自于哪一个历史典故?

    脚踏实地的出处是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十八卷,它来自于北宋时期司马光的历史典故。出处:脚踏实地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邵伯温所著的《闻见前录》第十八卷。历史典故: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司马光,因其在年幼时便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曾救过落入缸中的小伙伴。他治学严谨,一...

  •  谷艾文艺苑 成语“脚踏实地”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脚踏实地”的意思是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背后的典故如下:来源:这个成语来源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故事。司马光曾编撰了我国最大的一部古代编年史——《资治通鉴》。典故内容:司马光治学严谨、刻苦,为编撰《资治通鉴》,他每天早起晚睡,勤奋工作。他对书稿要求极高,初稿多达...

  •  宸辰游艺策划 脚踏实地的典故

    司马光的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也反映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坚持每天早起工作,直至深夜,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成为他成功的基石。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工作的热爱,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这种精神也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今天的快节奏社会...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