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的典故及故事介绍如下:典故含义:“病入膏肓”中的“膏”指的是心尖脂肪,“肓”指的是心脏与膈膜之间的部位。这个成语形容病情十分严重,已经无法医治,也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晋成公八年后的晋景公时期。晋景公因杀了赵同、赵括而心生不安。梦境预兆:晋...
病入膏肓的典故源于古代医学经典,用来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医治的地步。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详细解释:典故背景: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景公身患重病,派人寻找医术高明的医生进行治疗。太医的诊断:太医经过详细诊断后,发现晋景公的病情已经深入膏肓,这里的“膏肓”指的是心尖脂肪和隔膜之间的部...
成语“病入膏肓”最早出自先秦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典故原文:晋侯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
病入膏肓是晋景公的典故,出自《左传》。典故内容:晋景公病重时,请秦国医生医缓来治病。医缓在诊断后表示,晋景公的病已经深入肓之上、膏之下,无法用针灸或药物治疗,即“病入膏肓”。晋景公听后,验证了之前梦中两个小孩的对话,对医缓的医术表示认可,并赠予厚礼。含义:这个典故用来形容病情...
病入膏肓的典故出自晋景公的故事。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详细解释:含义:病入膏肓原意指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后来也用来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出处:虽然现代常将“病入膏肓”与《聊斋志异·莲香》相联系,但其原始出处实际上与晋景公的故事有关。在晋景公病重请秦国医生医缓来诊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