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晋祠对越牌坊的来历,有一个故事。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久治无效。后来在吕祖庙前得一签,签上写有“添砖加瓦”4个字,它的含义是只有在祠内增加些建筑,才能消灾免难。高应元在晋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等应有尽有,唯独缺少牌坊,便决定建造一座...
对越坊的得名源于匾额上书的“对越”二字,这两个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的“秉文之德,对越在天”,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相传这座牌坊是由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的,他为了报答圣母邑姜的神灵庇佑之功,同时也暗喻对父母祖先积德行善的颂扬之意,亲自书写了“对越”匾...
山门两侧各有石狮一尊,山门檐下一排巨匾,上书“精忠报国”、“浩然正气”、“庙食千秋”。晋祠对越牌坊简称对越坊,位于太原晋祠金人台正西,立于1576年。关于这个牌坊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而“对越肃庸”,则富含祭祀的意义。其中“对越”取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的“对扬在天”,表达了对神明的答谢和颂扬。在太原晋祠,“对越坊”是其重要标志,体现了对祖宗的敬仰和对神恩的回馈。在林氏祠堂中,“对越肃庸”牌楼则传递出家族祭祀时的肃穆与和谐氛围。总的来说,林氏祠堂内的“...
晋祠清代 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望川亭。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太原知县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并撰文记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建吕祖阁。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再修唐叔虞祠。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整修奉圣寺,创建待凤轩。对越牌坊 雍正八年(1730年),高氏重修台骀庙。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