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的典故为:董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医者,他以卓越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闻名于世。据传,董奉治病不收病人的钱财,而是根据病情轻重选择相应的回报,如治愈重病者则栽种杏树作为回报的标记。他的医德高尚,深受百姓爱戴,被誉为“杏林圣手”。董奉的典故流传广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一、...
在今天的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龙田村,董奉的故乡,依然保留着成片的杏树林和董奉草堂,作为他仁爱精神的见证。
东汉时期,一位名为董奉的名医因其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被后世誉为“杏林圣手”。董奉不仅医术高明,更因其治病救人而不取分文,使得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董奉医术精湛,他在行医的过程中,对病患总是尽心尽力,不计报酬,这使得他的名声远播。他要求病人治愈后,重病者种杏五株,轻病者种杏一株...
他在杏林中建草房置竹囤,兑换者自将粮食倒入竹囤,摘一斗杏而去。换的粮食则用来赈济穷人,穷人们盛赞董奉仁义。董奉居杏林,犹如后来唐玄宗在梨园排戏。“梨园”成为戏剧界代名词,“杏林”则是中医界代名词。现在,在董奉的老家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龙田村,还植有成片杏林,建有董奉草堂。
杏林出自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的事迹。董奉是三国时吴国侯官县的名医,与南阳张仲景、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董奉年少时即开始学医,他对功名利禄非常淡泊,曾隐居于庐山修道,人称“董仙”。传说他医术高明,前来求医的人非常多,但他治好病后却从不收取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