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天过海的典故

瞒天过海的典故是薛仁贵哄帝渡海。1、故事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在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又有远征四方的雄心。他曾经亲征吐谷浑、突厥、高昌等地,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公元645年,他又决定亲征高丽,以平定东方边患。2、故事情节 李世民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发,经过辽东,来到海边。他看到海面上大雾弥漫,...
瞒天过海的典故
瞒天过海的典故是薛仁贵哄帝渡海。

1、故事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在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又有远征四方的雄心。他曾经亲征吐谷浑、突厥、高昌等地,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公元645年,他又决定亲征高丽,以平定东方边患。
2、故事情节
李世民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发,经过辽东,来到海边。他看到海面上大雾弥漫,波涛汹涌,心中不免有些犹豫和恐惧。
他不知道如何渡海,又不敢轻易冒险,但又担心耽误战机。正当他左右为难之时,他手下的名将薛仁贵想出了一个妙计,就是暗中哄骗李世民强行渡海。

3、故事结局
薛仁贵暗中命令三军备好船只,又准备了一条大船,将船仓周围遮掩住,在船仓内摆上宴席。他让行军总管张士贵邀请李世民到船上宴请众将士,鼓舞士气。李世民不知情地上了船,与众将敬酒畅谈。
在他们欢乐的时候,船已经悄悄地开出了港口,驶向大海。当李世民发现自己已经在海上时,已经无法回头了。
他只好苦笑着说:“爱卿骗得朕好苦啊!设了这么一计哄骗朕来渡海,事已至此,众爱卿都是为了江山社稷,朕也不能怪罪什么了,盼众将士众志成城旗开得胜。”最终唐军成功渡海,攻克了高丽首都平壤,并俘虏了高丽王王建和其子王勋等人。

瞒天过海的成语评析和现代应用
1、成语评析
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属于胜战计。它是一种利用对方的无知和信任,进行欺骗和隐蔽的策略。它要求施计者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能够抓住时机和机会,制造假象和幻觉,使对方失去警惕和判断力。
它适用于对方实力强大或者处于优势地位的情况下,通过隐瞒自己的真实目的和行动,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2、现代应用
瞒天过海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也有广泛的应用,在商业竞争、政治斗争、军事行动等领域,都可以运用这一计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这一计谋也有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因为它需要施计者有很高的智慧和胆识,而且一旦被对方识破或者失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和损失。因此,在使用这一计谋时,要慎重考虑,不可轻易尝试。
2023-09-21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5:15:1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瞒天过海的故事典故: 典故概述: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军远征辽东时,面临大海阻隔,大军难以渡海。大将薛仁贵心生一计,他请太宗来到海边一座五彩营帐中饮酒作乐,使太宗沉浸在欢乐中不知不觉陷入酣睡。当太宗醒来时,发现自己与大军已经顺利渡海,即将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

  • 李世民出兵辽东的时候,遇到大海不知道怎样才能渡过去,薛仁贵瞒着李世民,将一万余艘大船捆绑在一起,打扮成一个村落的样子,骗李世民登上船,然后渡海而去。李世民是天子,所以后人将这事称作瞒天过海。

  • 瞒天过海的典故出自明朝。以下是瞒天过海典故的详细介绍:来源:瞒天过海的故事见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这一词语的形成,或与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含义:瞒天过海原意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现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

  • 薛仁贵哄帝渡海的故事源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故事中,薛仁贵假扮一位富豪老人,为唐太宗解决渡海难题。唐太宗御驾北征,兵三十万,兵分三路。北路张士贵为前部总管,取松亭关。路过辽东,帝叹曰:“辽河水,西去长安五千里。”帝心生悔意。数日后到达海岸下寨,帝见海水汪洋无穷,东望...

  •  校易搜全知道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为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后人便将这个故事称为瞒天过海。【成语寓意】此计的关键在于瞒,若瞒成功,则胜券在握、万事亨通;若瞒失败,则事倍功半、弄巧成拙。瞒的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一是隐迹潜踪,即把我方的踪迹隐藏起来,使对方...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