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未勒用了什么典故

燕然未勒用了什么典故 "燕然"是山名,即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勒”是在石头上刻字.东汉时,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所以,“燕然未勒”有功业未成、边患未平的含意;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坚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决心.但他无法想象自己创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上,他引起了世界...
燕然未勒用了什么典故
  燕然未勒用了什么典故呢?你知道吗?我们看看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吧!
  燕然未勒用了什么典故   "燕然"是山名,即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勒”是在石头上刻字.东汉时,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所以,“燕然未勒”有功业未成、边患未平的含意;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坚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决心.
  但他无法想象自己创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上,他引起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徙.北匈奴的远走在北方草原上造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不久东胡的鲜卑族便乘虚而入,成为草原的`新主人,在鲜卑的压力下,南匈奴等胡族纷纷内迁汉朝境内,成为日后“五胡之乱”的远源.而北匈奴的西迁更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西方世界搅得天翻地覆,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
2022-08-14
球球词典 阅读 32 次 更新于 2025-07-26 09:30:4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宜美生活妙招 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什么典故

    “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表述运用了窦宪北击匈奴并在燕然山勒铭纪念的典故。典故具体内容:窦宪北击匈奴:东汉时期,窦宪率领大军北击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了纪念这一战功,他在极北的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上刻石勒铭,以彰显汉朝的威德。典故背后的历史意义:彰显军功:窦宪在燕然山勒铭,不仅是...

  •  小鱼的生活笔记 燕然未勒用了什么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

  •  翡希信息咨询 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什么典故

    “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窦宪北击匈奴并在燕然山勒铭纪念的典故。典故内容:东汉时期,窦宪率领军队北击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并在极北的燕然山上刻石勒铭,以纪念这一战功。典故含义:在诗词中引用此典故,通常表达将士们边疆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及因未能达成目标而无法归乡的无奈和悲壮情怀。

  •  翡希信息咨询 燕然未勒是关于谁的典故 燕然未勒的出处

    “燕然未勒”是关于东汉大将窦宪的典故,其出处为《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以下是关于“燕然未勒”的详细解释:典故人物:窦宪。东汉时期的大将,曾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以彰显汉朝的威德。出处:《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原文记载了窦宪与北单于在稽落...

  •  极刻生活小百科 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典故是什么

    1、引用了窦宪的典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2、这句话出自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原文如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