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股奉君典故:相传在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在外避难时历经艰苦饥饿难忍受尽歧视,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的进...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喻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晋文公离开时,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回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
晋文公重耳的三个典故1、退避三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晋文公主动退让是因为他遵守当年在楚国的诺言,当初流亡重耳来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重耳,认为重耳定有作为,宴席之中楚王半开玩笑问重耳以后将如何报答他,重耳说若...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杰出君主,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下是关于他的三个著名典故:1. 退避三舍 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为了信守当年的诺言,下令军队后撤九十里,驻扎在城濮。这个举措体现了晋文公的诚信和遵守承诺的品质,同时也迷惑了楚军,最终晋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2. 清明寒食 晋...
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最终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