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日期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具体推算方法如下:确定“庚日”: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日法,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记录日期。天干有10个,地支有12个,组合成60个基本单位依次循环纪日。其中,含“庚”字的天干日即为“庚日”,每10天出现一次。推算初伏:从夏至日开始往后...
三伏天是根据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法以及二十四节气来确定的。初伏的确定:根据《阴阳书·历法》的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开始。庚日是指干支记日中带“庚”这个天干的日期,共有六个,即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及庚申日。由于天干有十个,因此两个庚日之间通常间隔十天。中...
确定入伏(初伏)第一天:遵循“夏至三庚数头伏”,即从夏至日往后数,遇到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一天。“庚日”是干支纪日法中带“庚”字的日子,相邻两个庚日间隔10天。由于每年夏至日期及之后第一个庚日不同,入伏日期通常在7月11日到7月21日之间变动。例如2025年夏至为6月21日,若第一个庚...
三伏天是根据农历和干支纪日法来计算的。具体方法如下:确定初伏日期:初伏的日期是根据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来确定的。庚日是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由于天干有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从夏至日开始算起,找到第三个庚日即为初伏的开始日期。确定中伏日期:中伏的日期紧随初伏之后,...
中伏:夏至以后的第4个庚日为中伏的开始。由于每年夏至节气后初伏出现的时间可能有所不同,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末伏:立秋以后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简而言之,三伏天是根据夏至和立秋两个节气之间的庚日来确定的,其中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开始日期都与庚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