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都有什么历史故事和典故?

美食背后的小故事:1、东坡肉 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2、水晶肴肉 肴肉传说在镇江还...
美食都有什么历史故事和典故?
美食背后的小故事:
1、东坡肉

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2、水晶肴肉

肴肉传说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张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馋虫挠心,便变成一个老头买了一些,饱餐一顿,继续上路。快到瑶池时,忽然对赴蟠桃宴没了兴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

3、飞龙汤

在东北民间,曾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所谓龙肉,指飞龙肉而言。相传,飞龙是曾受过封的一种专给皇帝进贡的山珍,世上罕见,其肉细嫩,味鲜美,早在14世纪就闻名于世。此菜汤清见底,汤中红、白、绿、黑四色相间,其味鲜咸异美。此菜以飞龙(榛鸡)为主要原料,配以口蘑,汤呈乳白色,味极鲜美。三味同食,极富营养,是滋补之美味汤菜。

4、无为熏鸭

无为熏鸭最初的由来还跟朱元璋有关系。原来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穷,给人家放牛。但是东家不给他吃饱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干起捉野鸭子的活计来了。他们不敢带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来熏烤。有时烤不熟,便埋在火灰裏,等第二天扒出来,鸭肉又香又烂,好吃极了。

后来,这一做法在民间流传开来,并由安徽省无为县卖牛肉的回民马常有发扬光大,还摸索出用锯末熏鸭的独特制作工艺,从此无为的马常有清真熏鸭生意做大了,而“无为熏鸭”成了风靡全国的地方风味食品。

5、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麻婆豆腐由于名声卓著,已流传全国,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2022-10-02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6:41:5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美食背后的小故事:1、东坡肉 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2、水晶肴肉 肴肉传说在镇江还...

  •  文暄生活科普 有历史典故的菜式都有哪些?

    此外,还有“西湖醋鱼”的典故。相传,宋朝时杭州西湖边有一家小酒馆,店主为了让鱼的味道更加鲜美,尝试将鱼肉与醋、糖、姜丝等调料混合烹制,意外地创造出了一道鲜嫩酸甜、回味悠长的佳肴。西湖醋鱼不仅成为了杭州的一张美食名片,也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对创新和细节的重视。这些历史典故中的菜式,不仅...

  •  羊羊美食日记 闽南美食文化都有哪些故事啊?

    牛肉羹的历史典故:牛肉羹是泉州地区的一道风味小吃,其问世据说与南宋抗元名臣陆秀夫有关。在南宋末年,陆秀夫拥立小皇帝赵昺逃亡途中,曾用仅剩的老耕牛的肉和牛皮制作牛肉羹以充饥。这道牛肉羹香气四溢,让饿了多天的小皇帝得以饱餐一顿。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牛肉羹的美味可口,也展现了闽南人民在困境中...

  •  羊羊美食日记 你知道哪些中国美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吗?

    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宫保鸡丁是四川菜中的一道名菜,以其鲜香、辣、酸、甜的味道而著称。这道菜得名于清朝官员丁宝桢,他在担任四川总督期间非常喜爱这道菜,并因此得名“宫保鸡丁”。扬州炒饭(yangzhou fried rice):扬州炒饭是江苏扬州的传统名菜,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隋朝。这道菜以...

  •  文暄生活科普 馒头的由来与历史典故

    关于馒头的历史典故,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相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抵御征战的劳累,在军中发明了这种面食,作为士兵们的战时口粮。其形状被制作成有象征意义的“馒头”,意为头上高高鼓起,象征战胜困难、决胜未来的决心和信心。此外,馒头还有其他的传说和故事,但都反映了馒头...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