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的典故

这就成了古诗词中一个著名的典故。高中语文课文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都用了这个典故。这个传说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两本地理学著作。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荆湖南路·衡州》载,回雁峰“在州城南。...
归雁的典故
湖南衡阳市南有回雁峰,传说秋末冬初,大雁由北向南飞来,至此停留下来,不再南飞,遇春而回(此说今有不少人提出异议,但古人是按此传说写诗的)。这就成了古诗词中一个著名的典故。高中语文课文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都用了这个典故。
这个传说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两本地理学著作。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荆湖南路·衡州》载,回雁峰“在州城南。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峰势如雁之回。’”比王象之《舆地纪胜》稍晚一点的祝穆《方舆胜览》记载与《舆地纪胜》差不多。这就意味着,并不是人们看了这些地理书,才知道这个典故的。诗词作品中使用这个典故,远远早于这两本地理书的记载。2013-12-03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3:24:5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湖南衡阳市南有回雁峰,传说秋末冬初,大雁由北向南飞来,至此停留下来,不再南飞,遇春而回(此说今有不少人提出异议,但古人是按此传说写诗的)。这就成了古诗词中一个著名的典故。高中语文课文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

  •  腾云新分享 归雁洛阳边运用什么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是说苏武被匈奴扣押,匈奴单于想与汉和亲,汉朝廷要求放还苏武,匈奴假称...

  •  百味生活白老师 归雁洛阳边是典故吗

    归雁洛阳边是一个使用了典故的诗句。归雁洛阳边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中的归雁指的是大雁,而洛阳边则是一个特定的地点。在中国古代,大雁常常被用作传递书信的象征。归雁在这里代表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他希望大雁能够替他传递家书,回到家乡洛阳。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诗人想起了雁...

  •  ss123和 归雁洛阳边用了什么典故

    归雁洛阳边用了什么典故如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赏析为: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雁儿烦劳你们飞过洛阳时,替我问候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出自唐朝诗人的《次北固山下》。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宸辰游艺策划 大雁在诗歌中经常代表着归家,思念之意。唐代诗人王湾怎样借燕来寄托思乡之情

    实际上,“归雁”这一意象源于古代的“鸿雁传书”典故。这一典故最早出现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苏武放牧时,用雁传书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被广泛传播,成为一种象征思念和归家的意象。因此,王湾的思乡之情,并不是通过直接描写大雁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归雁洛阳边”这一象征性的表达,间接...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