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梁刺股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悬梁刺股”源自东汉时期孙敬与战国时期苏秦两个典故。孙敬苦读时,为防止困倦影响学习,将绳子一头绑在头发上,一头系在屋梁上,一旦打盹,绳子会扯痛头发,使其清醒。苏秦则在困顿时用锥子刺大腿,以疼痛刺激自己,继续苦读。孙敬绳吊头发,苏秦锥刺大腿,都为学习付出极大毅力。孙敬终成学者,苏秦则...
悬梁刺股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悬梁刺股”源自东汉时期孙敬与战国时期苏秦两个典故。孙敬苦读时,为防止困倦影响学习,将绳子一头绑在头发上,一头系在屋梁上,一旦打盹,绳子会扯痛头发,使其清醒。苏秦则在困顿时用锥子刺大腿,以疼痛刺激自己,继续苦读。孙敬绳吊头发,苏秦锥刺大腿,都为学习付出极大毅力。孙敬终成学者,苏秦则凭借学问成为“六国之相”。后人将这两则故事概括为“悬梁刺股”,激励人们勤奋读书。

孙敬与苏秦的故事流传后世,成为“悬梁刺股”成语的典故。孙敬将绳子系于屋梁,困顿时绳子扯痛头发,唤醒自己继续学习;苏秦在大腿刺锥,以疼痛刺激清醒,坚持读书。二人通过极艰苦的努力,最终成就学业,孙敬成为学者,苏秦则成为“六国之相”。这一成语激励着人们勤奋读书,不懈努力。

孙敬与苏秦的故事被后人总结为“悬梁刺股”,以此激励人们发愤读书。孙敬用绳子吊头发,苏秦在大腿刺锥,都是为了克服困倦,坚持学习。最终,孙敬成为学者,苏秦则凭借学问成为“六国之相”。这一成语蕴含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提醒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努力,永不放弃。

孙敬与苏秦的故事,被概括为“悬梁刺股”,以此激励人们勤奋读书。孙敬利用绳子吊头发,苏秦在大腿刺锥,都是为了克服学习中的困倦,保持清醒。最终,孙敬成为学者,苏秦凭借学问成为“六国之相”。这一成语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告诫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2024-11-03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8:50:5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文暄生活科普 悬梁刺股的故事简介(含50字100字300字)

    悬梁刺股的故事50字:孙敬为防瞌睡,将头发悬于梁上,一旦垂下即被扯痛醒来;苏秦则拿锥子刺大腿以驱睡意,两人皆刻苦学习终成大家。悬梁刺股的故事100字:孙敬和苏秦皆勤奋好学。孙敬用绳子将头发悬于梁上,打瞌睡时被扯痛醒来;苏秦则用锥子刺大腿以赶跑睡意。两人通过刻苦学习,分别成为通晓古今的...

  •  誓约Wn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简短20字?

    《悬梁刺股》的故事:东汉时期,有位叫孙敬的年轻人,他勤奋好学,从早读到晚,很少休息,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影响自己学习,孙敬想到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在读书打瞌睡的时候只要一低头,绳子扯痛头皮,会因疼痛而清醒起...

  •  谷艾文艺苑 历史文化探索:悬梁刺股的典故介绍

    悬梁刺股的典故介绍如下:一、成语出处 “悬梁”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原文为“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刺股”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原文为“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二、故事介绍 悬梁 主要人物:孙敬故事梗概:东汉时期...

  •  友谊的拥抱 悬梁刺股简写典故,50字以内急

    成语“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1、悬梁 东汉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为了不在疲倦时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也就不瞌睡了。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后来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

  •  誉祥祥知识 悬梁刺股的历史典故,人物和具体事件

    “刺股”的故事则出自《战国策·卷三秦一》,讲述了另一位学者苏秦。苏秦为了克服困倦,提高学习效率,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据《战国策》记载,苏秦读书时,若感到困倦,便会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鲜血流至足下。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二为一,形成了“悬梁刺股”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们为了学习而...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