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典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在我国古代,“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作为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家训成为儒家知识分子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而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关...
家风家训典故
导语: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些堪为经典,国人家喻户晓。我们从中遴选出十份家训罗列如下。

重读古人经典家训,重立今人家教观念,培植家风、修身齐家。在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中,这大概是古代经典家风家训带给今人的启示。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

在我国古代,“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作为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家训成为儒家知识分子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而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家训的说法很多,有人做过统计和专述,有包括家范、家戒、家教、家规、家法在内不下70种说法,然而其中被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还是“家训”。其形式有很多种,如训诫、遗言遗训、书信、诗歌格言警句、著作等等。

中国古代流传下的.家训到底有多少?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为过。从先秦到明清,那些具有广泛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的家训,即使是在现代也仍然声名远播。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示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不胜枚举。

家训往往是由家庭中的长辈或有名望、有社会地位的子弟所撰写,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传授给家庭的子弟,教育家庭的子弟;也有的是由子弟追记长者之言、垂范后世的。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代宰相张英的这首劝慰家人的诗广为传诵。其中“让他三尺又何妨”则几乎成为劝架的口头禅,而其子张廷玉历仕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是清代前期知名的重臣。在中纪委网站刊登的《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一文中这样写道:“父子宰相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称典范,应说是得益于张英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得益于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得益于‘六尺巷’。”2022-06-30
球球词典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7-28 02:17:2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2、吉鸿昌不忘父训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

  •  校易搜全知道 家训家风的故事

    15、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古代典故,是中国古代家训家风的学习榜样,是中华民族由生以来善良品性的来源。16、孟母三迁17、孔融让梨18、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

  •  起航教育培训公司 有关家教家风的典故

    有关家教家风的典故:孟母三迁、曾国藩家训等。1、孟母三迁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学说方面,孟子贡献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的热爱学习,这都归功于他的母亲逐步教化的结果。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  古林精怪 有哪些关于家风的典故?

    1. 孟母三迁的典故: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他的成长深受母亲的影响。孟子的母亲为了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起初,他们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学会了祭拜等仪式;后来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学会了买卖和屠宰的事务。最终,孟母选择将家安在学堂附近,孟子这才学会了礼仪。孟母的选择最终让孟子...

  •  湖北倍领科技 作文:我的家风家规家训故事(一千字左右)怎么写全文

    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到岳母刺字的典故,这些典故无不彰显着家训、家规、家风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我家也不例外,家训、家规、家风同样深深影响着我们。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懂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