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典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在我国古代,“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作为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家训成为儒家知识分子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而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关...
家风家训典故
导语: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些堪为经典,国人家喻户晓。我们从中遴选出十份家训罗列如下。

重读古人经典家训,重立今人家教观念,培植家风、修身齐家。在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中,这大概是古代经典家风家训带给今人的启示。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

在我国古代,“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作为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家训成为儒家知识分子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而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家训的说法很多,有人做过统计和专述,有包括家范、家戒、家教、家规、家法在内不下70种说法,然而其中被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还是“家训”。其形式有很多种,如训诫、遗言遗训、书信、诗歌格言警句、著作等等。

中国古代流传下的.家训到底有多少?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为过。从先秦到明清,那些具有广泛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的家训,即使是在现代也仍然声名远播。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示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不胜枚举。

家训往往是由家庭中的长辈或有名望、有社会地位的子弟所撰写,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传授给家庭的子弟,教育家庭的子弟;也有的是由子弟追记长者之言、垂范后世的。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代宰相张英的这首劝慰家人的诗广为传诵。其中“让他三尺又何妨”则几乎成为劝架的口头禅,而其子张廷玉历仕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是清代前期知名的重臣。在中纪委网站刊登的《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一文中这样写道:“父子宰相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称典范,应说是得益于张英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得益于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得益于‘六尺巷’。”2022-06-30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9:08:4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多彩生活小贴士 关于家风家训的典故

    1.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被世称为涑水先生,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与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尽管身居高位,司马光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强调培养他们的自律与独立意识。他所著的《训俭示康》流传至今,文中他总结了历史上许多官员的子弟因依赖祖先的庇护而无法自力更生,最终衰败的教训,以此告诫子女:...

  • 家风家训的典故如下:一、孟母三迁 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

  •  校易搜全知道 家训家风的故事

    15、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古代典故,是中国古代家训家风的学习榜样,是中华民族由生以来善良品性的来源。16、孟母三迁17、孔融让梨18、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

  • 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示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不胜枚举。家训往往是由家庭中的长辈或有名望、有社会地位的子弟所撰写,...

  • 有关家教家风的典故:孟母三迁、曾国藩家训等。1、孟母三迁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学说方面,孟子贡献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的热爱学习,这都归功于他的母亲逐步教化的结果。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