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退而学礼。”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
《论语·季氏》中的这段典故,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孔子教育的场景,通过伯鱼与父亲的对话,揭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陈亢的反应,进一步展示了这段对话的启发意义,强调了知识学习与道德修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
过庭之训是孔子的典故。过庭之训:本来指的是孔丘教训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故事。后指父亲或老师的教导。[原文·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季氏》典故:孔鲤是孔子的儿子,生他时,鲁哀公特地送去一条大鲤鱼祝贺,孔子便给他取名孔鲤,字伯鱼。陈亢对孔鲤有所羡慕,毕竟他是老师的儿子,于是便...
庭训的含义:庭训特指父亲对儿子的教育,也泛指长辈对晚辈的教育。这个词汇源于孔子在庭院中教育其子的典故,后来人们将这种教育方式称为“庭训”。幼秉庭训的意义:它意味着一个人在成长的初期阶段,就开始接受家庭和长辈的熏陶和教育。这种教育通常涵盖了道德、礼仪、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对个人成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