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训典故

《论语·季氏》中的这段典故,不仅体现了孔子教育理念中的平等与公平,也强调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陈亢的感慨,反映了他对这段对话深刻内涵的理解与领悟,彰显了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积极意义。这段典故通过简短对话,传达了孔子教育的核心思想,即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的平等对待。陈亢的感叹,进一步...
庭训典故
《论语·季氏》中,陈亢向伯鱼询问,老师是否给予他与其他人不同的教诲。伯鱼回答没有,然后回忆了两件发生于他与父亲之间的事例。一次,父亲独立于堂上时,伯鱼快步走过庭,被询问是否学习了《诗》。伯鱼回答没有,父亲解释不学《诗》则无法言辞得当,随后伯鱼回去学习《诗》。另一次,父亲再次独立于堂上,伯鱼被问及是否学习了礼。伯鱼回答没有,父亲指出不学礼则无法立身,伯鱼随后学习了礼。伯鱼总结听到的这两件事。

陈亢听后,感叹从一个问题中获取了三方面的收获,不仅了解到《诗》和《礼》的重要性,还体悟到君子不偏爱自己孩子的教诲。这段典故展示了孔子对教育的严谨态度以及对孩子的公平教育。

这段典故以伯鱼与父亲的对话形式展现,强调了孔子在教育中对知识传授的重视,以及对学生的平等对待。通过陈亢的反应,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的深意和价值。

《论语·季氏》中的这段典故,不仅体现了孔子教育理念中的平等与公平,也强调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陈亢的感慨,反映了他对这段对话深刻内涵的理解与领悟,彰显了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积极意义。

这段典故通过简短对话,传达了孔子教育的核心思想,即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的平等对待。陈亢的感叹,进一步深化了读者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知识与道德修养的双重要求。

《论语·季氏》中的这段典故,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孔子教育的场景,通过伯鱼与父亲的对话,揭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陈亢的反应,进一步展示了这段对话的启发意义,强调了知识学习与道德修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2024-08-26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3:24:1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论语·季氏》中的这段典故,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孔子教育的场景,通过伯鱼与父亲的对话,揭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陈亢的反应,进一步展示了这段对话的启发意义,强调了知识学习与道德修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  抛下思念17 典故“庭训”谁知道??

    ”“是”,“退而学礼。”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

  •  美丽晓风784 庭训的典故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

  • 过庭之训是孔子的典故。过庭之训:本来指的是孔丘教训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故事。后指父亲或老师的教导。[原文·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季氏》典故:孔鲤是孔子的儿子,生他时,鲁哀公特地送去一条大鲤鱼祝贺,孔子便给他取名孔鲤,字伯鱼。陈亢对孔鲤有所羡慕,毕竟他是老师的儿子,于是便...

  •  柒叶47 过庭之训是母亲教子的故事吗

    也不批评。孔子这段教子学诗、学礼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传为美谈,被称为”过庭之训“、”诗礼之训“、”诗庭之训“。孔子后代则称其为”祖训“,并自称”诗礼传家“。后来,”过庭之训“这一典故,用来指得到长辈、老师的教诲,或指人有家学传授。而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