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山的典故

孙山是一位书生,他跟同僚上京赶考。后来只有他自己上榜,而且是金榜最后一名,那位同僚没有考上。因此,人们后来称没考上的为名落孙山。有一个名叫孙山的人,是个说话幽默的才子。在大比之年,孙山要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他的一位同乡的儿子正好也要去参加考试,于是同乡就托孙山带他儿子一同前往...
孙山的典故
孙山是一位书生,他跟同僚上京赶考。后来只有他自己上榜,而且是金榜最后一名,那位同僚没有考上。因此,人们后来称没考上的为名落孙山。
有一个名叫孙山的人,是个说话幽默的才子。在大比之年,孙山要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他的一位同乡的儿子正好也要去参加考试,于是同乡就托孙山带他儿子一同前往,方便相互照应。
考试结束后发榜,榜上有名的表示考中,名字不上榜的表示没有考中。榜上的名单是按成绩的高低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排列的。孙山有幸榜上有名,考中了,但他在考中的人当中,名次最低,所以他的名字被列在榜单的最后面。
和他一同前去参加考试的同乡的儿子却在这次考试中失利,没有考中。孙山先返回到家里,他的同乡听说孙山回来了,他儿子还没回来,便前去向孙山打听他儿子考得怎样。
孙山觉得两个人是一起去参加考试的,他考中了,而他同乡的儿子却没能考中,他不好意思直接告诉同乡他儿子没有考中,便幽默委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说,考中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我孙山,您的儿子还排在我后面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而没有考上,叫作名落孙山。2024-07-20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8:51:2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百度网友ce7be31 名落孙山典故的由来

    名落孙山典故的由来如下: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孙山的人,为人聪明又幽默,非常喜欢说笑话。有一次,他去京城参加考试,邻居有位吴先生的儿子也跟他一起去,那位父亲一直拜托孙山要多多照顾他的儿子。到了京城以后,两人住在一起,也一起进了考场。但放榜的时候,孙山得了最后一名,而邻居的儿子则没考...

  •  唔哩生活 名落孙山的典故由来

    1. 宋朝时期,范公偁的《过庭录》记载了一个关于孙山的典故。2. 孙山与同乡的儿子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孙山名列最后,而同乡的儿子未上榜。3. 当同乡询问考试结果时,孙山委婉地回答:“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4. 这句话表面上看似孙山自嘲,实则暗示同乡的儿子未能及第,显示了孙...

  • 孙山是一位书生,他跟同僚上京赶考。后来只有他自己上榜,而且是金榜最后一名,那位同僚没有考上。因此,人们后来称没考上的为名落孙山。有一个名叫孙山的人,是个说话幽默的才子。在大比之年,孙山要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他的一位同乡的儿子正好也要去参加考试,于是同乡就托孙山带他儿子一同前往...

  •  校易搜全知道 名落孙山典故的由来

    “名落孙山”这个成语典故发生在宋朝时期,是由宋朝范公_《过庭录》中记载的故事。这个典故的主人公孙山和自己同乡的儿子一起是参加科举考试,等待到结果出来的那一天发现孙山在榜单的最后一名,而不见榜单上有他同乡儿子的名字,待到他同乡询问结果的时候就有了“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这...

  •  岩心七 名落孙山典故的由来

    源自于宋朝范公偁的《过庭录》中的一个故事。宋朝年间,孙山进京赶考,一位同乡对他说:“你把我的儿子孙服带上,让他也去试试。"结果,孙山考取了最后一名。孙山先回到乡里,同乡问:“我儿子考得怎么样?”孙山回答:“皇榜尽处是孙山,孙服更在孙山后。”“名落孙山”便由此而来。名落孙...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