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冢墨池”的典故 草书大家怀素学书十分刻苦,绿天庵是唐代着名书法家,人称草书圣手的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零陵县志记载:绿天庵清咸丰壬子年毁于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阳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为种蕉亭,左为醉僧楼,有怀素塑像。庵后一处刻有“砚泉”二字,是怀素磨墨取水的地方。
笔冢墨池 的典故
草书大家怀素学书分刻苦,:“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
绿天庵,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人称草书圣手的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著零陵县志记载:绿天庵清咸丰壬子年毁于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阳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为种蕉亭,左为醉僧楼,有怀素塑像。庵后一处刻有“砚泉”二字,是怀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笔冢”塔,怀素写秃了的笔都埋于此。庵正北七十余步有有墨池,是怀素洗砚处。
当然,也有人说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墨池化用了他的典故。笔冢则是怀素和尚勤练狂草弃笔无数化来的典故2009-01-20
“笔冢墨池”的典故
草书大家怀素学书十分刻苦,绿天庵是唐代着名书法家,人称草书圣手的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
零陵县志记载:绿天庵清咸丰壬子年毁于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阳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为种蕉亭,左为醉僧楼,有怀素塑像。
庵后一处刻有“砚泉”二字,是怀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笔冢”塔,怀素写秃了的笔都埋于此。
庵正北七十余步有有小池,是怀素洗砚处,因常洗砚水变黑,名为“墨池”。怀素因长期精研苦练,秃笔成堆,埋于山下,人称“笔冢”。
扩展资料
王羲之与墨池
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
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禅师晚年时,有天正在指导一位小沙弥练字,几位年轻书生慕名来寺谒求大师的墨宝,并请教写字秘诀。智永笑答:“赠字不难,但秘诀实无,不过老衲可奉送诸位四字‘勤学苦练’,如能持之以恒,保你一生受用不尽。”书生闻言,大失所望。
智永禅师便耐心开导他们:“俗话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献之公学书曾用尽18大缸清水,老衲学书也是靠勤学苦练,才有今日的成就。”众书生听后,并未尽信。
智永禅师便命小沙弥打开后院门,带领他们去寺中的塔林,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有一座高高的坟冢。书生们大惑不解,禅师指冢说:“我习书一生,练字磨秃的笔头尽在于此。”冢前立一石碑,上刻“退笔冢”3字,下有“僧智永立”几个小字,背后还有智永写的一篇墓志铭。
偌大一座坟冢,贮满秃笔头,书生们看罢,惊愕不已。小沙弥告诉书生,师父写字的秃笔,初时装满5大筐。为练好字,在寺内阁上住了多年,还临写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
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惟一的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怀素
2019-04-28
绿天庵,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人称草书圣手的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据零陵县志记载:绿天庵清咸丰壬子年毁于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阳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为种蕉亭,左为醉僧楼,有怀素塑像。庵后一处刻有“ 砚泉”二字,是怀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笔冢”塔,怀素写秃了的笔都埋于此。庵正北70余步有墨池,是怀素洗砚处。
怀素和尚 善狂草 与张旭齐名 “醉张颠素”
他练习书法的毛笔的笔头堆成一堆 称作“笔冢”
王羲之洗毛笔 竟然能把一池水都染黑了 称作“墨池”2009-01-20
笔冢,亦作“ 笔冢 ”。书法家埋藏废笔的处所。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於山下,号曰‘笔冢’。” 唐 裴说 《怀素台歌》:“ 永洲 东郭有奇怪,笔冢墨池遗迹在。” 清 吴伟业 《过中峰礼苍公塔》诗:“凄凉看笔冢,遗墨满江湖。”
墨池,洗笔砚的池子。
著名书法家汉代的张芝 、 晋代的王羲之等,均有“墨池”传说著称后世。
宋 曾巩 《墨池记》:“[ 临川 ] 新城 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2009-01-21
怀素和尚 善狂草 与张旭齐名 “醉张颠素”
他练习书法的毛笔的笔头堆成一堆 称作“笔冢”
王羲之洗毛笔 竟然能把一池水都染黑了 称作“墨池”20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