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讳疾忌医”出自宋代周敦颐的《周子通书·过》,但典故源自《韩非子》。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中有言:“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意指现在的人有了过错,不喜欢别人规劝,好像讳疾忌医一样,宁肯自己毁灭,也不肯醒悟。典故:典故讲述的是名医...
讳疾忌医的典故出自于《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参与者有扁鹊和蔡桓公。典故来源:讳疾忌医这一成语来源于《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讲述了扁鹊多次提醒蔡桓公治疗疾病,但蔡桓公因为不愿承认自己有病而最终病重不治的故事。参与者:扁鹊:古代著名的医生,以其高超的医术和医德著称。在故事中,他多次提醒...
讳疾忌医,出自宋·周敦颐的《周子通书·过》,意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错误,不愿改正。名医扁鹊曾见蔡桓公,首见病于皮肤纹理间,告诫需速治,桓公不听。十日后,扁鹊再见,言病已至肌肉,桓公仍不理。再过十日,扁鹊告病入肠胃,桓公仍不为所动。扁鹊最后望而退,桓公死于骨髓,病至深...
1、成语讳疾忌医的故事的名医是扁鹊。讳疾忌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韩非的《韩非子·喻老》,讳疾忌医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自己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2、成语出处: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
讳疾忌医,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译文: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