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弄鬼的歇后语

糊弄鬼的歇后语:上坟烧报纸 ---糊弄鬼。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
糊弄鬼的歇后语
糊弄鬼的歇后语:上坟烧报纸 ---糊弄鬼。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
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
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
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
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2023-02-02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6 23:38:3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甜甜的小生活 糊弄鬼的歇后语

    糊弄鬼的歇后语是:二分钱办丧事——糊弄鬼。其他类似的歇后语有:1、上坟烧报纸——你糊弄鬼呢。2、坟上烧纸——糊弄鬼。3、拿根稻草当香烧——糊弄鬼呢。4、白纸上坟——糊弄鬼。5、纸糊的烧饼——糊弄人。6、光骨头哄小孩——糊弄人。7、二分钱办喜事——糊弄客。8、瘸拐李儿把眼挤——你...

  • 糊弄鬼的歇后语:上坟烧报纸 ---糊弄鬼。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

  • 老黄瓜刷绿漆——装嫩 海边盖房子 ——你浪到家了 吃铁丝拉笊篱——真能编 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 皮口袋当龙袍——不是那块料 82年的龙井——老绿茶了 莲藕棒子生疮——没一个好心眼 一二三四五六七——忘(王)八 真是狗吃豆腐脑——闲不住啊 屎壳郎打哈欠——一张...

  • 上坟烧报纸——糊弄鬼。解题:给先人做祭拜的时候,需要准备食品和纸钱。纸钱通常是由印刷或是折叠的金纸做成。在上坟的时候需要将这些纸钱烧化掉,表示逝者在另一个地方也有钱花,能用钱买一些需要的东西,是地方风俗之一。报纸没有这方面的功能,只是做为一种信息的载体,所以说给鬼烧报纸,就是骗人...

  • 坟头烧报纸——糊弄鬼。解释:坟头指埋葬死人之后在地面上筑起的土堆,也有用砖石等砌成的。北方的意思是给去世的人扫墓。扫墓的时候不能空手,要带一些纸钱、食品类的东西,表示自己的心意,也希望对方能在另一个世界有钱花,有东西吃。纸钱通常为黄纸或是印刷品,现在还有一些是折叠的元宝、金山银山...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