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有大量歇后语,从来源分,一种是根据事物的情状而编成的,另一种则有“典”可据。所谓“典”只是比喻的说法,如来源于某一民族,来源于某项民俗,来源于某历史人物及其他等等。 前一种很浅显,易于了解。例如“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葱茎色白,葱叶色青,豆腐色白,拌之即呈一青二白。“青”与“清”...
3. 北京的歇后语丰富多样,如“老太太追电车——您先别吹”。这个歇后语的由来是因为老北京电车售票员脖子上挂着哨子,乘客上车后,售票员会吹哨子通知司机开车。老太太因步履缓慢,追车时会让售票员先别吹哨子,因而产生了这个歇后语。4. 另一个例子是“兔儿爷掏耳朵——挖了泥儿了”。这个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源于唐代的特殊语言形式,是千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短小风趣的语句。它一般将一句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比喻,第二部分是解释,歇后语常常只说前半截儿,后半截儿一般靠人们领会和猜想,就类似于谜语一般,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以及凝练的语言得以流传至今,反映...
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句老北京的歇后语源自旧时理发匠的叫卖方式。那时,理发师走街串巷,担着特制的挑子,一头装着洗头的铜盆和加热水的炭火炉,另一头则是供顾客坐的凳子和放置理发工具的抽屉。铜盆旁竖起的小旗竿上挂着杠刀布等物品,同时也是行业法规的标志。这旗竿的设置与清朝入关时强制剃发留辫...
老北京风趣幽默的民间歇后语如下:1、西直门到海淀——拉啦!这是旧时北京人力车夫常说的一句谚语。原来,由西直门到海淀距离不远,而且是从市内去颐和园的必经之路。人们常借用这句歇后语表达儿童排泄粪便而不知预先告诉家长,却以此诙谐之语道出。2、二龙坑的鬼——跟上啦!北京西城二龙坑,即前清郑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