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相见是一个出自《左传·隐公元年》的典故。1、故事概述 郑庄公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其母姜氏与庄公胞弟姬段串通一气,给他制造麻烦。在母亲一再强求下,庄公不得不把姬段分封到京地,然而姬段贪欲不止,大修城邑,图谋不轨。郑庄公忍无可忍,发兵平定了叛乱。他一怒之下把母亲放置于...
黄泉相见的典故
黄泉相见是一个出自《左传·隐公元年》的典故。
1、故事概述
郑庄公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其母姜氏与庄公胞弟姬段串通一气,给他制造麻烦。在母亲一再强求下,庄公不得不把姬段分封到京地,然而姬段贪欲不止,大修城邑,图谋不轨。郑庄公忍无可忍,发兵平定了叛乱。
他一怒之下把母亲放置于城颍,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不久又后悔了,于是出现了颍考叔献计的情节:“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
郑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如此,他对内对外都有了交代。
2、相关史籍《左传》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黄泉相见“释义”及来历
1、“释义”
“黄泉”是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黄泉相见”是指人死后在地下会面。但是,历史上却有活人“黄泉相见”之事,这就是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
2、来历
“黄泉”一词的来历说法颇多。有人认为天地玄黄,而泉在地下,所以称为黄泉。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泉水因黄土而变黄,故称为黄泉。此外还有术数方面的解释,大地为土,土的五行颜色所属为“黄”,而泉行于地下,故曰“黄泉”。
古人深信因果轮回,认为人死后有灵魂,亲戚朋友迟早能在地下见面,所以有“黄泉相见”一说,如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的“碧落”、“黄泉”和西方的“天堂”、“diyu”颇为近似。
2023-07-20
黄泉相见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郑国。郑国国王郑武公娶了一位夫人,叫做武姜,她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郑庄公,小儿子共叔段。在生大儿子时,武姜氏难产受到惊吓,一直不喜欢郑庄公。后来,郑庄公继承了王位,武姜氏就同共叔段约好日期,准备里应外合,取代郑庄公。郑庄公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平息了叛乱。郑庄公对母亲和弟弟的做法很生气,一怒之下,把武姜氏安置到城颍软禁起来,并且向她发誓说:不到死后埋入黄泉,决不相见了!
过了一段日子,郑庄公忽然良心发现:不管她做了什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她始终是自己的母亲。于是,他决定弥补过去的错误,想尽办法要让母亲回到自己身边。最后,他掘地见母,黄泉相见,母子得以重聚。
这个故事表达了亲情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珍惜和感激家人的教诲和关爱。2023-09-18
黄泉相见是一个出自《左传·隐公元年》的典故。郑庄公因母亲姜氏支持共叔段谋反,一怒之下,将其安置到颖城,
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事后,非常后悔。
颖考叔知道后,机智提出“掘地及泉,遂而相见”的办法。在地道里,最终庄公与母亲姜氏得以相见。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

百度百科202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