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血为盟什么意思?歃血为盟典故介绍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逃回冀州不久便发病身亡。袁谭和袁绍又不和,导致被曹操逐一击破,曹操已经扫除了一统北方的最大障碍,但在并州之战受到高干的顽强阻挠。曹操在荀攸的建议下使出诈降一计,成功率军击败高干。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歃血为盟,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背后的典故故事,...
歃血为盟什么意思?歃血为盟典故介绍
高干是东汉末年并州刺史,袁绍的外甥。官渡之战以后,袁绍逃回冀州不久便发病身亡。袁谭和袁绍又不和,导致被曹操逐一击破,曹操已经扫除了一统北方的最大障碍,但在并州之战受到高干的顽强阻挠。曹操在荀攸的建议下使出诈降一计,成功率军击败高干。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歃血为盟,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发生在曹操统一河北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荀攸和高干。原文如下:
袁尚、袁熙知曹兵将至,料难迎敌,乃弃城引兵,星夜奔辽西投乌桓去了。幽州刺史乌桓触,聚幽州众官,歃血为盟,共议背袁向曹之事,乌桓触乃出城迎接三路军马,径来降操。操大喜,加为镇北将军。忽探马来报:乐进、李典、张燕攻打并州,高干守住壶关口,不能下。操自勒兵前往。三将接着,说于拒关难击。操集众将共议破干之计。荀攸曰:若破干,须用诈降计方可。操然之。唤降将吕旷、吕翔,附耳低言如此如此。吕旷等引军数十,直抵关下。
(吕旷和吕翔)谓干曰:曹军新到,可乘其军心未定,今夜劫寨。某等愿当先。于喜,从其言,是夜教二吕当先,引万余军前去。将至曹寨,背后喊声大震,伏兵四起。高干知是中计,急回壶关城,乐进、李典已夺了关、高于夺路走脱,往投单于。操领兵拒住关口,使人追袭高干。干到单于界,正迎北番左贤王,左贤王曰:吾与曹操无仇,岂有侵我土地?汝欲使我结怨于曹氏耶!叱退高干。干寻思无路,只得去投刘表。行至上洛,被都尉王琰所杀,将头解送曹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发动统一河北之战,袁尚、袁煕兄弟远走乌桓,幽州刺史乌桓触依附曹操,形势一片大好。不过,乐进和李典却在进攻并州的战斗中,遭到并州刺史高干的猛烈阻击,进展不顺。于是,曹操亲率大军征讨高干。谋士荀攸献出诈降之策,令袁绍降将吕旷和吕翔前去诈降高干。高干轻信吕旷和吕翔之语,偷袭曹军,遭曹操重创。最终,高干在逃往过程中被都尉王琰所杀,并州终于落入曹操之手。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歃血为盟,歃血: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盟:宣誓缔约。泛指发誓订盟。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唐代苏安恒《请复位皇太子第二疏》中的歃血为盟,指河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
小说中提到的曹操攻占并州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据《三国志·袁绍传》载:高干叛,执上党太守,举兵守壶口关。遣乐进、李典击之,未拔。十一年,太祖征干。干乃留其将夏昭、邓升守城,自诣匈奴单于求救,不得,独与数骑亡,欲南奔荆州,上洛都尉捕斩之。该传注引《典略》亦称:上洛都尉王琰获高干,以功封侯。能将曹军猛将乐进、李典的进攻击退,也足见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
《三国演义》作者对于高干这个人物的介绍很少,在一般的爱好者看来,他只不过是袁绍阵营中一名普通的将领。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高干不但出身名门,是袁绍的外甥,还是袁绍阵营中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据《三国志·高柔传》注引谢承所撰《后汉书》载,高干出身与汉末官宦世家,其祖父名叫高赐,曾任司隶校尉。高干的父亲名叫高躬,也做过蜀郡太守一职。高干的族人还出现过高固、高慎、高昌这样的名士,在东汉时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高干自幼以才志弘邈,文武秀出著称于世,加入袁绍集团后迅速得到重用,并被袁绍委以并州刺史的重任,坐镇边陲长达七年。曹操发动统一河北之战期间,高干多次击退曹军的进攻,令曹军五子良将之一的名将乐进铩羽而归。不过,随着袁绍残余势力在其他战场的失利,高干面对的局势愈发艰难。此后,曹操亲征并州,将高干击溃。高干在逃亡途中,被籍籍无名的上洛都尉王琰抓获并杀死,从此告别汉末历史舞台。2023-09-07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6 03:42: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结晶科技 “歃血为盟”是什么意思?

    歃血为盟的意思是:指发誓缔结盟约,通常涉及通过共饮一碗血酒来表示双方结盟的诚意和坚定决心。这种仪式起源于古代,象征着双方的忠诚和生死与共的关系。在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中,这一行为都是结盟仪式的象征和重要部分。在古代战争中,这种仪式常被用来加强联盟关系,强调成员间的团结和互信。详细解释...

  •  文暄生活科普 “歃血为盟”是什么意思?

    “歃血为盟”是一个源自古代的仪式,象征着真诚与承诺。它的基本含义是通过将牲畜的血涂抹在嘴唇上,以此表示参与者的诚意,进而进行宣誓订盟。这一行为源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的记载,当时毛遂为了促成盟约,要求楚王以鸡狗马的血进行象征性仪式,以确定盟约的先后顺序。在文学作品中,如郭沫若的...

  •  腾云新分享 歃血为盟什么意思?歃血为盟典故介绍

    歃血为盟是指古代会盟时,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和共同发誓订盟的行为。典故介绍: 来源: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唐代苏安恒的《请复位皇太子第二疏》中,“歃血为盟,指河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而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中也有提及,描述的是曹操统一河北期间,幽州刺史乌桓触与众官...

  •  校企律说法 歃血为盟

    歃血为盟的意思歃血: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盟:宣誓缔约。。泛指发誓订盟。成语基本释义:[ 成语形式 ]ABCD式的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繁体 ]歃血为盟[ 成语正音 ]血,不能读作xiě;为,不能读作wi。[ 成语用法 ]...

  •  楼台一别恨如海 谁有“歃血为盟”这个典故的译文

    歃血为盟 ( shà xuè wéi méng )解 释 歃血: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盟:宣誓缔约。。泛指发誓订盟。出 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于是,毛遂...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