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探索:草木皆兵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草木皆兵的典故及故事介绍如下:典故:草木皆兵,意思是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该典故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故事:- 背景: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并意图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公元383年5月,苻坚征集了80多万人的军队开始进攻...
历史文化探索:草木皆兵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草木皆兵的典故及故事介绍如下:
典故:草木皆兵,意思是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该典故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故事:- 背景: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并意图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公元383年5月,苻坚征集了80多万人的军队开始进攻东晋,而东晋则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晋军将领是谢石、谢玄和刘牢之,总数只有8万人。- 洛涧大捷: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后,苻坚亲自率领骑兵抵达该城,认为晋兵力不足,不堪一击。然而,晋军将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秦军溃败。这一胜利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 草木皆兵:苻坚得知洛涧兵败后,大惊失色,亲自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由于天气阴沉,他远远望去,只见对岸晋军阵容严整,而八公山上也仿佛有无数晋兵在晃动。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只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随着西北风的呼啸,山上晃动的草木更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因此惊恐万分。

总结:草木皆兵的故事反映了苻坚在面临东晋军队的威胁时,因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的错觉和恐惧。这一典故也常被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的心态。
2025-01-22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7 18:33:2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典故:草木皆兵,意思是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该典故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故事:- 背景: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并意图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公元383年5月,苻坚征集了80多万人的军队开始进攻东晋,而东晋则以丞相谢安为首的...

  • “草木皆兵”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它源自《晋书·苻坚传》记载的淝水之战。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在极度惊慌的情况下,容易疑神疑鬼,将周围的自然环境都看作是敌人。东晋时期,前秦皇帝苻坚率领九十万大军攻打晋国,而晋军只有八万精兵。苻坚非常傲慢,根本没有把晋军放在眼里。然而,他的先头部队...

  •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

  •  校企律说法 关于草木皆兵的典故(草木皆兵历史典故简短摘抄)

    草木皆兵(cǎomùjiēbīng):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另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草木皆兵,此语...

  •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