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孙权难以找到能造出葫芦模型的人,于是贴出招贤榜。三个皮匠虽然长相普通且不识字,但他们通过剪鞋样的方法,用牛皮缝制出了葫芦模型,并成功浇铸出铜葫芦。结果:诸葛亮得知后,对东吴刮目相看,从此有了“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说法。第二种说法:背景:诸葛亮带兵准备渡江,但江水湍急...
中国俗语“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寓意着集体的智慧可以超越个别的天才。这句谚语起源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通过一段有趣的稗官野史得以流传。当时,周瑜与诸葛亮一同商议军事,周瑜故意询问诸葛亮水战时哪种兵器最为关键。诸葛亮回答说是弓箭,周瑜便以此为借口,要求诸葛亮在短短三天内制造十万枝...
故事背景:诸葛亮带兵过江,但江水湍急,礁石众多,船只难以通过。皮匠的贡献:三个做牛皮活的皮匠向诸葛亮献策,建议用牛皮制成筏子,让士兵往里吹气,这样的筏子不怕撞。诸葛亮按此方法尝试,成功过江。流传变化: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民间谚语,广为流传。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起源故事:该俗语源自古代的一个传说,讲述的是诸葛亮到东吴时发生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为孙权设计了一座报恩寺塔,其中顶上的铜葫芦制造难度极大,让孙权感到为难。“臭皮匠”的含义:这里的“臭皮匠”并非指实际的皮匠,而是“裨将”的谐音。但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被戏称为“丑皮...
另一则关于这个典故的故事是关于诸葛亮为孙权设计报恩寺塔的经历。诸葛亮在东吴作客时,设计了这座高大的宝塔,以考验东吴的建造能力。孙权为此感到困扰,最终在城门上贴出招贤榜,寻找能够制作铜葫芦模型的人。三个摆摊的皮匠,虽然相貌丑陋,却因为不满诸葛亮对东吴的轻视,决定挑战这个难题。他们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