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典故

城池坚固等;“人和”则 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拼音】: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解释】: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典故
张守圭接替战死的王君焕,正在修筑城墙,敌兵又
突然来袭。城里没有任何守御的设备,大家惊慌失措。守圭说:“敌众我寡,又处
在城池刚刚破坏之后,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对退敌的,应该用计谋。”他让将士们
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奏乐,若无其事。敌人怀疑城中有备,只有退兵。齐祖
铤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张守圭又多一招:等贼兵以为人走城空,不设
警备时,突然命士兵大声叫唤,更将贼兵搞得胡里胡涂,只得退兵。2013-11-15
《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孟子也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兵之利。得道多助害,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 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 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拼音】: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解释】: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2013-11-15
球球词典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8-22 17:14:4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文暄生活科普 关于人和的典故 关于人和的典故介绍

    关于“人和”的典故主要有以下两点:《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处:该典故直接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下》这篇短论。含义:“天时”指的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指的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则是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孟子在这里强调了人心团结的重要性...

  •  宜美生活妙招 关于人和的典故

    关于“人和”的典故,主要源于《孟子·公孙丑下》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出处与含义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指的是人心的团结与和谐,强调在战争或治国中,人心的向背是决定胜负的最重要因素。孟子认为,即使拥有有利的时机(天时)和优越的地形(地...

  •  翡希信息咨询 关于人和的典故

    关于“人和”的典故,主要有以下几点:出处:“人和”一词最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原文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强调了团结合作、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含义:在《孟子·公孙丑下》中,“人和”指的是人心的向背,即内部团结、和睦,大家齐心协力。孟子认为,在战争中,即使拥有有利...

  •  誉祥祥知识 关于人和的典故

    关于“人和”的典故,主要有以下两点:《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人和”:出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含义:在这里,“人和”指的是人心的向背,内部团结一致。孟子认为,即使拥有天时(良好的作战时机)和地利(有利的地理条件),也不如内部团结、人心所向更...

  • 《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孟子也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