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钉的典故

他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百姓受尽欺压,十分痛恨他。当他被罢免时,宋州人奔走相告,相互祝贺:“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传说,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拿住把柄,引发...
眼中钉的典故
他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百姓受尽欺压,十分痛恨他。当他被罢免时,宋州人奔走相告,相互祝贺:“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传说,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拿住把柄,引发后患,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寇准被排挤出了京城。 丁谓所为,被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久,出现了一首民谣。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谓。于是,“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又演变成“钉”。

2016-05-13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6 04:59:3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闲时静听窗前雨 眼中钉 梁木 典故

    【典故】 “眼中钉”人们常用其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提起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 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被百姓称为眼中钉的人是五代时后唐的赵在礼。《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赵在礼在后唐明宗(李嗣源)时任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他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

  •  蓝韵生活馆 眼中钉出处

    这个成语的背后,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据史书记载,在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赵在礼的将领,他拥兵自重,常常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当地的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私下里把他比作“眼中钉”,意思是他就像眼睛里的钉子一样,让人疼痛难忍,却又难以拔除。后来,这个故事被欧阳修收录...

  •  翡希信息咨询 眼中钉什么意思

    ”历史典故: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与太监勾结,把持朝政。由于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丁谓担心被寇准揭露其罪行,于是设法排挤寇准。这一行为引起了百姓的极度痛恨,于是出现了“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的民谣。演变:民谣中的“眼中丁”后来逐渐演变成“眼中钉”,并沿用至...

  •  文暄生活科普 眼中钉是什么意思?仇人为什么叫眼中钉?

    1. 比喻贴切: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如果眼睛里长了钉子,会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适。因此,用“眼中钉”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这类人的厌恶和憎恨。2. 历史典故: “眼中钉”的说法源于历史故事。五代时期的将领赵在礼在镇守宋州时横行霸道,百姓深受其苦。当他被调离时,百...

  •  翡希信息咨询 眼中钉什么意思

    历史典故: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与太监勾结,把持朝政,而老宰相寇准为官公正,丁谓害怕被寇准揭露其恶行,便设法排挤寇准。这一事件使得百姓对丁谓痛恨不已,于是有了民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其中的“眼中丁”后来演变成“眼中钉”。现代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眼中钉...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